美术技法理论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915796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技法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术技法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术技法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术技法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术技法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技法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技法理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失点有五种;心点,视距点,天点,地点,余点心点画者中央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点称心点,位于正常视域和视平线的中央;是与画面成直角的变线的灭点。视距一一目点至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距点一一距点有两个,分别位于心点左右视平线上,离心点远近与视距相等;它们是与画面成45度角的平变线的灭点。余点一一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之外的灭点,都称为余点;余点是(除垂直、45度角之外的)其它角度的平变线的灭点;不同角度的平变线,有各自的余点位置。天点一一我们叫升点的,视平线上方的灭点都是升点;升点是对视平面向上倾斜的变线的灭点;不同水平方向、倾斜角度的上斜变线,有不同的升点位置。地点一一我们叫降点,视平线下方的灭点

2、都是降点。降点是对视平面向下倾斜的变线的灭点,不同水平方向、倾斜角度的下斜变线,有不同的降点位置。斜面透视的定义、特征是什么?【定义】- 方形景物中的斜面是与水平的放置面倾斜的面。平视中,对方形景物中斜面的透视称为斜面透视。如楼梯面、人字屋顶面。- 通常在方形景物中的斜面形状指的是矩形或正方形,为规则斜面。三角形斜面、菱形斜面,则按在矩形斜面之中考虑。【特征】- 1.倾斜线的消失特点:- -(1)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变线时表现为近高远低和近低远高两种状态。基线消点在视心,倾斜线的消点在过视心的垂线上(在地平线上方的消点叫做天点,下方的叫做地点)。- -(2)余角透视中的倾斜线均为变线,也表现为

3、近高远低和近低远高两种状态。基线消点为消点1时,倾斜线的消点分别在过消点1的垂线上。- 2.天点或地点距地平线愈近,说明斜面的倾角愈小,反之倾角愈大。- 3.平行透视、余角透视中的斜面透视,会为其构图画面增加动感,使画面构图丰富。正仰视:实义:在物体的正前方,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2、虚义:指想象中的观看对象站立的位置需要抬起头来才能看得到,现代人也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灭点:灭点又称消失点,是变线消失的汇集点,灭点有四个:心点、余点一一视平线上除心点以外的点,天点一一视平线以上近低远高的消失点,地点一一视平线以下近高远低的消失点简述透视的三要素:(1)视平线,一

4、般是指画者平视时与眼睛高度平行的假设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2)心点,是指视觉中心。它位于画者的核心部位。在平行透视中,一切透视线引向心点。(3)距点,视点至心点的距离叫距点,如果把视距移至视平线上心点的两侧,所得的点为距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特点:从造型艺术角度研究生物结构的科学,分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与医用解剖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的是正常人体的比例、体积和外部结构;除尸体解剖外还注重活体观察;研究的目的最终揭示人体的外形变化规律;这些与医用解剖学的注重特殊个体的全部结构、主要进行尸体解剖和生理分析、最终解释各种结构

5、的生理功能的诸多特点不同。更重要的是艺术解剖学不仅要说明人体物质结构对外形的影响,而且说明人的情绪、情感、心理境况、修养和灵魂等在人体的反映。因此不是纯粹自然科学,而是体质社会学。“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空间感:空间感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空

6、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是实体所包围的,可测量的空间。心理空间来自于对周围的扩张,是没有明确的边界却可以感受到空间,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可以加强主题的表现力。色彩对比:“对”有双数,互相面向等意思;“比”有挨着,较量,求得异同等意思。当两个以上的系色放在一起,比较其差别及其互相间的关系,称为色彩对比的关系,简称色彩对比。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是构成色彩对比的第一个条件。这里所说的一起,包括在尽可能接近的时间和空间里,也就是说在同一视域,最好在同一视域中心之内。只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的一起,才能准确地发展异同,才能最充分地显示出应有的对比效果。否则视觉印象就会淡漠甚至消失,这样使失去了对比的意义。对

7、比出色彩应有的差别,是色彩对比的目的。但必须在同一条件下才允许作比较,如重量与重量比,体积与体积比,线与线比,形与形比的道理一样,否则就失去了比较的可能性。在色彩这个范功内,只能是明度比明度,色相比色相,彩度比彩度,否则就得不到准确的结论。比较的结果,差别应是清楚可见,如果差别甚微,或眼睛无法辨别其差别,那结论只能是这些色彩的明度、色相与彩度基本或完全相同。从概念的角度说,基本相同的色彩放在一起应称为色彩的同一与重复,而不能称为对比。在构成色彩对比诸条件中,色彩间的差别是最基本的。由于色彩差别有其普遍性,周此色彩对比也有其普遍Tio而色彩fed的差别还因性质、程度与效果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因而色

8、彩对比就有其特殊性。三度空间:三度空间(三维空间)是现实生活中的空间(长、宽、高)三方面无限延伸(任意延伸)组成的立体空间,并不是绘画上表达出来的三维形象(效果),绘画效果只给人幻觉三维(其实质是平面性空间或叫二维空间)。1、多个形象(只有高度和宽度)并置于画面中,与画面平行,各形象之间无前后远近之分,形象无厚度,并且包围这些形象的空间没有深度,这样的空间形式称为平面性空间,也称二维平面空间2、平面性空间在绘画中表达出来的三维效果称幻觉性空间(实质是平面性空间或二维空间)3、真正意义的三度空间(三维空间)是现实生活中的空间长、宽、高无限延伸(任意延伸)的空间。比如最基本的三度空间是正方体,其实

9、三度空间是客观世界的任一物体,最大的是宇宙。4、三度空间与幻觉性空间的意义:(1)幻觉性空间是指形象在画面中不与画面平行,并具有高度、宽度和厚度的立体感,在平面设计中,表现出长、宽、高三度空间关系(即是幻觉性空间),人们习惯也称三维立体空间。在幻觉性空间里,形象之间有远近、前后之分,画面中的空间有纵深感。实质就是透视学原理的运用。(2)现实中的立体感作品(影视作品)以几何形态与色彩表现造型,发展具体艺术的数理构成,追求强烈的视觉刺激,追求动感和制造光的颤动空间及视觉幻觉,使观者视网膜经受某种刺激与体验,引起视觉和心理方面的反映。作品最大的特征是综合表现运动、时间、空间,突出形式表现,具有强烈的

10、视觉冲击力,以几何形态与硬边技法构成作品,重视引发观众的参与以及引起观者心理反应。第四度空间比第三度空间多一条时间轴,通过时间轴就可以穿越时空。4度空间-可用于时光机: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继承认外星人的存在后,又发表一个惊人论述:声称带着人类飞入未来的时光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需条件包括太空中的虫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至于时光机的关键点,霍金强调就是所谓的“4度空间”。“4度空间”就在人类四周,只是小到肉眼很难看见,它们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的裂缝中。霍金指出,理论上时光隧道或“虫洞”不只能带着人类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虫洞两端位于同一位置,且以时间而非距离间隔,那么宇宙飞船即可飞入,飞出

11、后仍然接近地球,只是进入所谓“遥远的过去”霍金表示,如果科学家能够建造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是最大速限的法则,而导致舱内的时间变慢,那么飞行一个星期就等于是地面上的100年,也就相当于飞进未来。由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空间理论中提出。一度空间直线,第二度空间指平面,第三度空间指立体,第四度空间指时间。在文学、影视作品创作中,第四维空间常衍伸指代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简述造型艺术表现手段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和手段。如绘画借助于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雕塑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这些手法和手段,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这些造型艺术各自独具的特殊的艺术语言,

12、并决定了这些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关系到塑艺术形象的成败,以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术家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艺术创作能够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爱好的必要条件。+艺术形象概念黄金分割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三庭五眼美术中的“三庭五眼”,三庭指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分为三个等分,从前额发际线至眉

13、骨,从眉骨至鼻底,从鼻底至下须,各占脸长的1/3o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分,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为五只眼形。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发际各为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1/5o“三庭五眼”是人的脸长与脸宽的一般标准比例,不符合此比例,就会与理想的脸型产生距离。、焦点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概念平行透视:又称焦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形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成角透视:(二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

14、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平行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倾斜透视:(三点透视)当视点通过画面观察物体远近成倾斜角度的边线,就是要产生倾斜透视变化。质感指造型艺术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物体所具有的特质。如钢铁、竹木、陶瓷、玻璃、呢绒等的软硬、轻重、粗细、糙滑等真实感觉。质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空气、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砖、陶瓷、玻璃、布匹

15、、塑胶等。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中国画以笔墨技巧如人物画的十八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为表现物象质感的非常有效的手段。而油画则因其画种的不同,表现质感的方法亦很相异,以或薄或厚的笔触,画刀刮磨等等具体技巧表现光影、色泽、肌理、质地等等质感因素,追求逼肖的效果。而雕塑则重视材料的自然特性如硬度、色泽、构造,并通过凿、亥h塑、磨等手段处理加工,从而在纯粹材料的自然质感的美感和人工质感的审美美感之间建立一个媒介。质感(texture)是指造型艺术形象在真实表现质地方面引起的审美感受。在绘画、版画、雌塑、摄影等艺术中,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明暗及相应的笔触、刀法、用光,可以真实地表现出对象所具有的特殊质地,如皮肤的柔嫩或粗糙、首饰的光泽、玻璃的透明、钢铁的硬重、丝绸的飘逸等等,使人产生逼真之感。质感是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裸体男子浑身的肌肉部紧张地加入了思索。质感又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需要艺术家娴熟地掌握本艺术门类的媒介特性和技巧手段才能表现出来。质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写实的,重视对细部惟妙惟肖的真实表现,一类是写意的,重况整体的质感,如齐白石笔下的虾、蔬菜,又如套色木刻等。色调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而是对一幅绘画作品的整体颜色的概括评价。色调是指一幅作品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在明度、纯度、色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