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909194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插花艺术发展简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插花艺术发展简史第一节 插花艺术的起源关于插花艺术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说法,并不统一,是个有待继续查证和探讨的问 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插花艺术虽然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 属即时性的,在摄影和录像等技术发明之前,只是短暂的艺术表现,所以传世作品极少, 对其始源的考证,只能借助于地下出土文物或各类史料只言片语的记载,加之过去极少 有人进行考证,故今天要得出确切的结论是有困难的。这里只把几种有关起源的论说做 一简介,以供参考。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一)源自佛教供花 这是目前较流行的说法。根据有两点,一是来自日本插花界 的观点,二是从佛经中论证。1日本插花界观点 日本的插花艺术是

2、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经过供花f宫廷插花 f民间插花这一历程发展成今日的插花。随着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许多人士都前往日 本学习插花,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广之,流传着插花源于佛教供花的起源论说。2从史书和佛经引证 目前许多书籍都引用南史中关于盘花的段节,认为是 最早的记载。南史的南朝齐武帝诸子中,有关晋安王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 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 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 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文征。另外,佛经中也确有供花的条文。佛经和

3、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花供 养是佛教六种供养(鲜花、涂香、水、烧香、饭具、灯明)中的第一位,可见佛教供花 的确是非常注重的。(二)源自民间风俗 是从广义范畴理解插花。认为插花的原始形式是不是用器皿 的手持花和佩戴花。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物,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很早就与花为伴, 花使人产生信赖、安慰的感受,能互相沟通,人们把花(叶)作为护身符,戴在身上可 驱魔祛邪,得以平安。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装饰,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互相赠送以示爱 慕和思念。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虽然其中渗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并非因某一种宗教而 起,只是人们对冥冥宇宙的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在中国,远在佛教传人之前,民间就有用花

4、祭祀和赠花的风俗。最早的传说是山 海经称:东海之度朔山,神萘和郁垒捉鬼的故事。黄帝立大桃人于门户,画二人象与 虎,苇索以御鬼,后人皆仿之。这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故事。诗经是记载公元前470年以前商周到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诗集。诗经郑风. 溱洧(wei )中有男女手持兰花到秦河清水去祭祀、嬉戏的记载;临别时还互赠芍药。 屈原的楚辞中关于佩戴花饰,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祭祀的诗句更数不胜数。楚 辞九歌有:“瑶席兮玉境,盘将把兮琼芳”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楚辞山 鬼是以披花带绿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所思:“披石兰兮带杜衡(一种香草),折芳 馨兮遗所思”。晋人陆凯的梅花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5、,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将 友人相赠的花枝,插于盛水器皿中,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正是插花艺术的起源。而这 些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已有的。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一)源自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分中文插花书刊中都有这种提法,其根据是 在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有插花图案的壁画。文物的证据是无可否认的。公元前2500年 埃及贝尼哈桑墓壁上有睡莲瓶壁画,并在墓中发现有鲜花随葬,这可谓是世界最早制作 的“干燥花”了。据说古埃及人把莲花看做爱西斯神,并已知道把花安置在有水的瓶中, 使之不萎。这些都足以说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有鲜花祭祀的仪式。此外,埃及的金字塔以 及相继创立的几何学,对西欧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极有

6、影响,而西方传统的古典插花正 是以各种几何图形为主的大堆头形式,具有像金字塔那样的对称、均衡和重量感,可见 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所以说插花源自古埃及是有一定根据的,起码可说是西方插花艺术 的发源地。(二)源自中国 如前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束)的风 俗,而且玩赏花木的风气甚浓。据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有一方几上盛有 六枝红花的圆盆,过去人们对插花意识淡薄,曾认为是盆景,但现在看来,甚似插花。 这和北周时庚信的一首杏花诗极其相似。诗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 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西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荡江湖, 寄情花草,与山水花草

7、为友,他们不仅赏花,还有探花、采花的逍遥游。东汉张衡的归 田赋上说:“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于焉消遥、聊以娱情”。 东晋的陶渊明有诗:“秋菊有佳色,损露掇其英,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采花、 折枝的兴致历久不衰,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等等,正因中国文人有此嗜好,所以中国的插花艺术既具自然写真的 风格又具浓郁的文人气息,融诗、书、画、花于一体,不拘一格,谦洒自如。这是东方 插花艺术的特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日本插花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也渗透着 不少这种特色。此外,中国人很早就研究延长切花花材寿命的方法,对花枝插置的布局,

8、 与花器和周围环境的配合等等都早有研究,使插花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专学。高濂 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还有罗虬的花九锡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 史都可说是最早的插花专著。所以说,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中国插花艺术从先秦的原始阶段到汉魏南北朝渐趋成熟,隋唐开始昌盛,宋代转入 精雅,明朝达到高峰,清代开始渐微,至今日再度复苏,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一、先秦的原始阶段约于公元前200多年,中国民间早已有用花祭扫、惜花传情和插花装饰仪容的习俗。 当时形式较简单,并没有技艺的加工。形式有手拿的秉花、插于头上或襟前的佩花以及 放置在神座前成束集把的花束等,男女互赠花朵(束)和

9、折取花枝赠友以表思念已成人 们的雅举风尚。这些在诗经、楚辞等书中都有记载。这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已形成,它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极深,在花文化中也起 主导作用。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如 孔子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劝戒人们向松柏学习岁寒不凋的永恒精神。奠 下了中国花文化的基础和对花的审美情趣!屈原也常以兰惠的洁身自爱、孤芳自赏感怀 身世,这种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的观念主导了中国近3 000年的花艺文化观。二、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约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多年期间,中国插花步入初级阶段,渐趋成熟。汉代 园艺事业开始兴旺,人们玩赏花木之风甚盛。形

10、式除了秉花、佩花和花束外,还有用盘 盛果和花的形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更有用器皿盛水养花,以保持不萎的记载,花枝的 插置也略有安排,渐趋成熟了。所插的花材也很广泛,梅花、杏花、石榴花、莲花及各 色百花都有。古诗十九首中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 思”。晋诗清商曲辞孟珠有:“扬州石榴花,摘插双襟中”。南史中“铜罂盛 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北周应信的“金盘衬红琼”(古人称铜为金,金盘即铜盘)和“新 盘待摘荷”的诗句都是用盘插花。现存藏于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的一具北周时期 的观音像,观音手中持一瓶花,枝叶、花、苞俱全,比例匀称。可见当时,文士、道家、 佛家都有插花的嗜好。

11、人们的瑞祥观念也较浓,常以花的枯荣预兆凶吉,如子懋以莲毕 竟斋不萎预示其母病愈。或以象征、谐音的技巧,联结数种花材,以取吉祥之兆,使花 文化兼具了教化、伦理的功能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隋唐时代(581-907年),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政局稳定,国泰 民安,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辉煌,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爱花之风盛极一时。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定为“华朝”,即百花的生日,常举行大规 模的盛会。牡丹处于国花地位。人们竞相买花、赏花成为时尚。白居易买花:帝城春色暮, 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浅浅 五束素。家家习为常,人人迷不悟。宫廷举行牡丹

12、插花盛会,程序严格,排场豪华。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幄(障 风)、金错刀(剪断)、甘泉(浸)、玉缸(贮)、雕纹台座(安置)、画图、翻曲、 美肴(欣赏)、新诗(咏)。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政局动荡,文人雅士多避乱隐居。民间插花风格有 很大转变。突破唐代讲求庄重和排场的旧风,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 草均可使用,插花容器更加广泛,出现了吊挂、壁挂形式。郭江洲还发明了占景盘。四、宋元的精雅期公元960-1368年。宋代是中国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统一的时期,赏花插花的习俗 虽仍沿袭唐代,但不象唐代那样富丽堂皇。宋人多喜爱梅花,讲求高雅韵致,以清雅素 淡为美,从而使插花艺术进入精雅

13、期,走上更高的台阶。花器研究有新进展。继五代占景盘后,又有三十一孔磁花盆、六孔花瓶等。宋代篮花也极盛行。以花拟人,特重花德,宋代中期“理念花”盛行。理念花:以花的品格寓意人伦教 化的插花花型。多以松、柏、竹、兰、梅、桂等素雅的花材为主,结构较为清、疏。或 影射人格,或解说教义,表现理学之理。并有许多论及花材的著作问世。对梅花的论述:林逋(967-1028年)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范成大(1126-1 193)的“梅以韵胜,以格高,古以横、斜、疏、瘦于老枝怪奇者为贵”周顿颐的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民间好尚,插花进入社交礼仪活动。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14、: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吴自牧梦梁录: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称为“四艺”,为宋时流行的民间社交礼仪规范。元代出现“心象花”和“自由花”形式。不以花材的品格理念为内容,而从个人的 感性出发,追求借花传情,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常利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表达主 题。如元人绘制的“平安连年”、吊篮式插花等。五、明代的完善期公元13681644年。明代插花在宋代精雅得丽的基础上,更加成熟,插花的理论 更系统完善。插花不仅重意,更进而讲求布局配置,借鉴书法、绘画的构图章法等美学 法则,营造插花艺术。明代除花朝赏花外,还有花朝供祭花

15、神的习俗,赏花的雅兴更高。这时期的特点主 要有以下几方面。()瓶花成为主流 原来显赫的佩花和秉花,在这期间只为少数雅士的文化好 尚。民间、社会并不多见。而瓶花则成为时代的主流,极为兴盛。不仅如此,还十分注 意瓶花与环境的配合。有厅堂花与书斋花之分,花型与花器都各有所别,风格也遇然不 同。瓶史中说:“瓶花之具有二:用如堂中插花,乃以汉之铜壶、太古、尊器, 或官哥大瓶折花须择大枝。若书斋插花,瓶宜短小折枝宜瘦巧,不宜繁杂”。插花风格也有两种,一为隆盛理念花,一为清雅的文人花。隆盛理念花仍继宋代插 花之重理性意念,以花自然美的象征表现人格、哲理等,内容重于形式,花材也以梅、 松等为主,以其枝条曲折迂

16、回表现中国书法的线条美,下则配以茶、兰、水仙、柿子、 如意、灵芝、松、柏等等。如用十种花就称十全。隆盛典丽,是宫廷和民间岁朝时节庆 贺的厅堂插花,也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插花,这种形式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立华定型起了 促进作用。文人花则以清韵脱俗为主,花材常只一种,多则两三种。选取有点、线机能的花木 为素材,枝条流畅利落,对色彩不太注重,形式多变,高洁清雅,不尚豪华,追求中国 书法和绘画之虚灵与线条之飘洒流畅的美感,由此形成中国插花特有的风格。(二)构图严谨,注重比例,讲求美学法则,花枝布局也讲求章法。(三)提倡“茗赏”,格调高雅。唐代以富贵为美,酒赏为上,宋代讲究香赏,明 代则提倡茗赏,艺术品味升华,更专注于插花本身的风韵纯真。(四)插花著作多,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