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中考专题复习测量运动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90132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中考专题复习测量运动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届中考专题复习测量运动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届中考专题复习测量运动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届中考专题复习测量运动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届中考专题复习测量运动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中考专题复习测量运动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中考专题复习测量运动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 测量 运动 声【 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1会粗略估测物体的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会由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3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知道各单位间的换算 4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5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6会判断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7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8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9知道对速度公式变形的意义,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10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11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2知道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14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15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16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和距发声物远近有关系17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18常识性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 】重点: 1掌握长度测量方法,正确使用刻度尺;2机械运动3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4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难点: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平均速度3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 】1测量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好机会.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要注意观察

3、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这不仅对刻度尺,而且对其它 测量工具来说,也是适用的。要注意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在我们平常生活 中说一个物体静止,另一个物体在运动都是指它对于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来说的,这个用来作标准的物体 叫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结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3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概念速度是展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快,我们就说速度大,一个物体速度大,即表示运动快,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就必须给它下个定义,

4、这就不能只看物体运动的路径,也不能只看运动的时间,要综合 路程、时间两个因素,即看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从而引出速度的定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径。、s从速度定乂、综合速度公式 V , V代表速度,S代表路程,t代表时间,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 t是米 /秒,读做米每秒。4 .怎样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大小随时间不断变化,因此,要精确地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 应将它每个时刻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表示出来,这就比较麻烦,有时为了粗略地表示作变速运动的运动 快慢,可以把它当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也就用V = s表示它的运

5、动快慢,这个速度叫做变速直线运t动的平均速度。5.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呢?通过对发声现象的观察知道发生体在振动,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初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因此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观察目的,培养观察能力。例如观察“音叉使悬吊着泡沫塑料球弹开”的演示实验。同学们应先注意观察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 不发声的音叉时,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悬吊的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这时泡沫塑料球跳动,且随音叉声音的停止而停止跳动。通过前后实验现象的对比,同学们应思考: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它为什 么跳动?尽管我们没有直接看到音叉振动

6、,但可以从泡沫塑料球的跳动推想出发声音的音叉在振动。这有 利于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了直观地观察到发声物体怎样运动。且形成对振动的感性认识,同学们可以找一根橡皮筋,拨动拉 紧的像皮筋,使之发声。就可以通过实验认识到拨动后的橡皮筋的这种往复运动叫振动,从而得出一切正 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结论。“一切”两字有其广泛性,如发声的喉头、鸟、蟋蟀的发声器官、锣、鼓等乐器的发声。因此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要通过媒质,真空中不能传声实验是其论据。因此要仔细观察“真空铃”实验并记清楚。先让电铃持续发声,开动电动抽气机,这时听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直到听不见。停止抽气后,向玻璃罩

7、内逐渐放入空气,这时电铃的声音又逐渐增强。液体和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熟悉的事例,或通过课本上的小实验来体会。声音的传播有反射回来的现象,很有趣。要学会利用回声测距、 测深度的道理、学会计算。但要注意:时间往往给的是声音一次来回时间,求距离往往是发声物到某一目标的单程距离,因此要把时间除以2, 这点在计算中有些同学常常疏忽大意。6 音调、响度、音色音调的学习使同学们知道声音的咼低用音调表示。女咼音就是音调咼男低音就是音调低。音调的咼低 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声源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反映振动的快慢,频率高,物体振动快。频率咼,音调咼。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还与离声源距离有关

8、,越远声音越弱。音色也叫音品,是发声体的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从而区别不同的声音。7 .噪音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的计量涉及到声强的单位一 分贝。了解噪声的危害,减弱噪声可以下方面着手: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处减弱例2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分别用四把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记录结果如下:甲:18.5cm,乙:18.50cm,丙:185mm, 丁,1.85dm,他们记录的数据是否正确?答:只有乙是正确的,初看起来四个同学测出的木块长度通过换算后,似乎都一样,实际上从测量要 求来说,记录数据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和单位,

9、由题目可知四位同学用的毫米刻度尺, 只能精确到毫米,毫米后还要估计一位,根据这个规则只有乙的记录才是正确的例3下列单位换算是否正确(1) 4.5m=4.5m x 100cm=450cm1(2) 456mm=456 x=0.456m100(3) 36cm=36 十 100m=0.36m1(4) 64dm=64 xm=6.4m10解:只有(4)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单位换算应注意:熟记同一物理理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换算的中间过程只要写结论单位即可,因此本题中(1)错在中间过程多写了单位,(2)错在中间过程中没有写单位,(3)错在中间过程中的单位换算.例4什么叫参照物?如何选择参照物?答:在研究机械运动时,

10、人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一般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 参照物,在研究运动着的车厢中人的运动时,可以选择运动着的车厢作为参照物,但要注意,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例5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答:整个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体组成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选择得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

11、就不同,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如选择车厢为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如选地面为 参照物,人就是运动的。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参照物。例6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运动,你能判断,甲、乙、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吗?答:这题判断结果是:甲、乙两电梯都相对地面向上运动,而丙电梯无法判断,因为电梯中的乘客观看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是以自己所乘的电梯为参照物。甲看高楼向下运动,那么要以高楼当参照物(高楼固定在地面上,相当于选地面为参照物),甲电梯一定向上运动,乙电梯是以甲电梯为参照物,同理可得,乙相对

12、甲是向上运动,因为甲相对地面在向上运动,所以乙相对地面也向上运动,只是运动得比甲 快,对于丙,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下运动,还是比甲、乙都慢的向上运动都能观察到甲、乙两电梯向上 运动,所以丙电梯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例7 在直线运动中,公式与V =-的物理意义有什么不同?tts答:V表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这个定义中,应注意理解在任何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等,或每一时刻速度都相同。-例如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1秒钟通过的路径是 5米,利用公式 V,得它的速度为5米/秒,表示该物体在第2秒钟,第3秒钟,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5米,即速度大

13、小是不变的(方向还是沿原直线运动)V =-表示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是 S,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t速度或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它描述的并不是运动物体在某时刻的真实运动速度,只是粗略地描t述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内平均的运动的快慢,如果选择的时间间隔或路程区段不同,则平均速度的数值一般也不相同。例8公共汽车从甲站经乙站开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3=1200m,乙、丙两站相距 S2=2160m。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经历时间ti= 2min,在乙站停车to=1min后开往丙站,再经t2=3min到达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从乙站开到丙站,从甲站开到丙站这三段路

14、程中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解:从甲站开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s11200m 1200mV110m / sti2 min 120s从乙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t2 3min180s全程的距离:S=S 什S2=1200m+2160m=3360mV2 二全程所用时间(包括停车时间)t=t1+to+t2 =120s+60s+180s=360s所以从甲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V仝工3360m旳彳口怡t 360s例9 一列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700m长的山洞,求:从火车头刚要进山洞到火车尾刚离开山洞共需要多少分钟?解: / S=Vt.t 亠 200m 70m=90s=1.5minv10m/ s例

15、7.火车在钢轨上作匀速运动,钢轨每根长12.5m,车轮滚过钢轨接头处要发生一次撞击声,通过数撞击声的次数就可测得火车行驶的速度,某人从听到第一次撞击声时开始计时,25s内共数得51次撞击声,则该火车速度应为多少?解:因为听到第二次撞击声时,火车轮子只滚过一根钢轨,听到51次撞击声时,车轮只滚过50根钢轨,即火车行驶的距离是:S=12.5m X( 51-1) =625m.v = s = 625m = 25m / s t 25s一 一 一 1例8.骑自行车的人从 A地向B地行驶,速度是15km/h,在他行驶到全程的 -处后,以20km/h的速5度驶完全程,所用时间比以15km/h的速度驶完全程的时间少 10min,求:A、B两地的距离。解:首先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找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联系(如图)设A、B两地距离为S,原来所用时间为t,后来用的时间为tB (甲)(乙)V11t=t + 时设 V1=15km/h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