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2)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897835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和反思设计理念: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我想在座的老师们都非常的熟悉,这课讲诉的是儿子在父爱的支撑下获得新生的故事。我就听过很多名师讲过这一课,我想大家之所以都喜欢讲这一课,除了是被文中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文中父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作为我们老师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课语言平实,但讲诉的意义深刻,是为了让学生能从课文中学会关爱他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所以今天的集体备课,我也来选择这一课来和大家共同交流。 这一课是第八板块中课文,第八板块的主题是人间真爱,主要是以爱为主题的,根据参考书的要求,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真挚的情感,体会亲人刻骨铭心的爱,根据参考书的要求

2、,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学情分析: 2008年以来,我们国家经历了汶川、玉树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也从中感悟到了在灾难面前“爱”的伟大,因此,本课的学习更容易激起学生

3、情感上的共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展现5.12地震感人场景的视频(配乐)教学策略: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我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我感悟,最为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的“爱”,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领悟父“爱”的

4、力量;友“爱”的高尚。营造课堂氛围:在整个教学课程中应该营造一种严肃、深沉的课堂氛围。灾难,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学生必须用严肃的态度和认识来对待灾难。只有将学生带到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理解“爱”的伟大。因此需要从百度搜集有关地震的大量的图片、视频、背景音乐等。情感引导: 以身边发生过的实例引导学生,让情感作为主线来灌输在每一个学生思想里;让“爱”充满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整体感知:这篇文章重在“情”,因此教师在学习课文时应将重点放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而非细枝末节。如同父爱不拘泥于细节,而是粗犷的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灾难带给人的痛苦来营造深沉的课堂氛围。播放5.12地震感人场景

5、的视频,在缓和、感人的音乐中;在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中,煽动学生的感情: 同学们,灾难时无情的,我们应该记住的一天2008年5月12日,在这场灾难里,有的父母失去了孩子;有的孩子失去了父母;还有的整个家庭都永远的埋在了瓦砾中。灾难来临时,我们无法逃避,我们必须去面对。在这场灾难中,我们将爱心送到灾区,正因为有了爱,才使得我们在灾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在一场地震中,用“爱”书写奇迹的一对父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主学习: 1、自己先读记生字,不认识字查字典。 2、用你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然后回答: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合作探究:

6、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四)理解,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板书:坚定的信念)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

7、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板书:爱)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执着的勇气)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板书:信任)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8、。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板书:舍己为人) (精讲点拨:同学们,在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抱在一起,正如同父亲对儿子说过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用伟大的父爱兑现对阿曼达的诺言,儿子也用无比的勇气就出了自己和同伴。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 )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定的信念 爱 执着的勇气 信任 舍己

9、为人 了不起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

10、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娄湘生老师曾说:“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我们呼唤生命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深思飞扬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