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892863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大型企业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的降低, 成本的优势是大型企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成本的优势运用得好,就会转化为效益。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小企业要好, 但大型企业的管理难度比中小企业困难, 大型企业在管理中往往会犯“大企业病”, 而且往往会因“大企业病”而影响企业的效率。什么是“大企业病”呢?“大企业病”一词, 是日本立石电机株式会社的立石一真首先提出的。 1979 年,卸任总经理的他开始总结自己企业的经营现状时发现,表面上看,企业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各种经营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而且企业的销售值和利润也都呈上升趋势,但看一看企业内部的管理,就会发现的确存在着明显的

2、问题。他察觉到自己的企业对许多行为反应迟钝, 譬如, “减少库存”的指令难以立即兑现。譬如,对顾客“能否生产这样的商品”等要求,有时竟然要花费二、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再譬如,企业的产销衔接严重不到位,市场旺销产品短缺,生产不能及时补货,滞销产品仍在一个劲地生产,并源源不断地发往市场。站在医生的角度, 立石一真认为公司患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他给大企业病立石一真会长把诸如此类的现象概括为“大企业病”。下的定义是: 大企业病是无痛性慢性病。 立石一真把大企业病归纳成三种“疾病”: “发展停滞”病、 “效益低下”病和“效益增长原因不明”病。1983 年元旦,立石一真在出席由东京经济学团体

3、联合会主持召开的企业家与新闻界例行联席会议时,首次使用“大企业病”这个词。现在,“大企业病”成为一个泛指的概念,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 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 信息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决策得不到不折不扣贯彻、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企业成本增加、 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 使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降低, 生存质量不断弱化, 逐步走向低劣甚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大企业病”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企业一旦患上“大企业病”, 往往会失去创业的激情与冲动, 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步履艰难、老态龙钟。“大企业病”的病症往往表现为:1 身躯肥胖。表现出:企

4、业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层次多,冗员多;企业内部壁垒严重,部门间协同松散,信息传递较慢,或信息传递失真失效;企业制度繁琐,职责不明,扯皮增多,办事程序复杂,官僚 习气十足。2 心动无力。表现出:重大决策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或实施不力, 达不到预期效果; 领导者陷于具体的日常业务中, 企业缺乏有效的中长期计划。3步履艰难。表现出:员工不计成本,不讲实效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下滑; 企业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 畅销的供不上, 滞销的大积压,技术创新不足;不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对企业产生信任危机。4 缺乏激情。表现出:企业从上到下看不到危机,沉浸在泡沫式的繁荣之中。以往创办、领导企业的“元老”、“长老”

5、们,仍然在公司内部拥有巨大的势力, 阻挡了持不同意见者的生存发展; 不重视培养人才, 企业各个层面出现后备人才“短缺”现象,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为什么中小企业不会患上“大企业病”,而大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会或多或少地有“大企业病”呢?我们知道,决定管理行为好坏的要素就是组织要素。从组织的构成要素来看,企业是组织的一种类型,在构成组织的四个要素中, 组织环境和组织目的对于某个行业的企业大体是相同的。 因为同行业的企业基本处于同一个环境中进行竞争, 所追求的共同的目的都是获得最大的利润, 不相同的仅仅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二者的不同主要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不同, 显然, 大型企业

6、存在的管理问题是由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引起的。因此,“大企业病”尽管涉及企业管理的许多重要方面,如 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建设、成本控制、决策执行等方面,但从根本上说,“大企业病”产生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因为管理主体的体制、结构和制度无法适应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均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管理客体而引起的。大型企业的管理主体是由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组成的。高层管理人员处于组织的最高层,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规划,重大方针的决定。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或某一部门, 在 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基层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 作。就管理主体而言,相对于中小企业,由

7、于大型企业规模庞大,所 以往往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复杂,从上层管理到基层管理环节增多,“管理链”延长。过多的管理环节和过长的管理链会使企业高层领导人的命令、意见、意图传送给基层管理者时容易被遗漏、 误解或歪曲,而且容易产生互相指责、推诿的作风,使传递的速度也受到影响,下层和外界的信息传递给企业高层领导人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企业管理机构越庞大,这种信息和管理失控的现象就越严重。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的高层管 理者更难于实现应有的职能,致使企业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是因为高层管理者非常忙碌, 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管理工作。对于这一点,明茨伯格在书中有精

8、辟的描述:我自己对总经理的研究表明, 他们在办公时间内没有休息时间。 邮件(平均每天36 件) 、电话 (平均每天 5 次)、会晤 (平均每天 8 次)占据了他们从早上进入办公室起至傍晚离开办公室的全部时间。 他们几乎没有次真正的休息。 咖啡是在会晤时间内喝的, 午餐时间几乎总是奉献给正式或非正式会晤。 好不容易获得一点空闲时间, 无时不在的下级马上就来侵占。 如果这些经理想缓和一下紧张的步调, 他们有两种办法视察工作以及通常在安排的会晤开始之前做一些轻松的讨论。然而,这些并非正常安排的休息,而且它们很少能与正在讨论的问题机构的管理工作毫无关系。因此, 管理一个机构的工作可以说是艰巨的。 一天

9、里要做的工作量或者经理选定要做的工作量是繁重的,步调出是紧张的。下班以后,总经理 (也许还有许多其他的经理)似乎既不能摆脱承认他的权力和身分的环境,也不能摆脱他自己的思虑。这个头脑已经受过良好训练,不断搜索新的情报。1 1 加拿大 H? 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团结出版社, 1999年 1 月第 1 版孙耀君译,第 47 页对于一个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 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并实现经营目标,这是属于企业的业务问题,另 一方面就是他必须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业务 工作(如日常事务等)往往是必须马上要做的而不是最重要的,而管 理工作往往是更加重要的

10、但不是必须要马上做的。 但是如果管理者比 较忙碌的话,他会不得不忽略一些管理工作而优先进行业务工作,例如他会放弃成本管理、制度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等管理者应该管但暂 时可不管的管理工作。另外,高层管理者的时间很容易变成“属于别人的时间”。 任何人都 可以随时来找他,打断他正在进行的工作,对这个现实情况几乎任何 高层管理者都无能为力。常常是日常事务主宰高层管理者的行动, 决 定他们关心什么事项。高层管理者往往不能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 而 是被迫忙于日常作业,忙于处理日常业务中的例行工作和(次要的) 具体决策。明茨伯格在书中也谈到了这一点:“经理倾向于把精力放 在工作中更积极的组成部分一一现行的、

11、具体的、明确规定的以及非 常规的活动上。”结果是:这些领导总是感到时间压力,总是匆匆地 赶期限,对企业自身管理工作考虑得太少,把最重要的事情都忽略了。 如果这些管理工作长久没人管了,企业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家都有一条经营成功的经验, 这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把 60 以上的时间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和人才管理, 其它 40 的时间从事日常管理和公共关系业务。 而实际上, 许多中国企业的领导者 80 的时间甚至比这更多的时间是忙于日常事务和业务,无暇于管理。 造成企业的领导者常常忙得要死, 但企业却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就管理客体而言,在大企业里,职工众多,有的达数十万人,一般的工人

12、和管理人员可能感觉到他们是默默无闻的, 他们的辛勤工作也很难得到体现,这就使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象小企业的职工那样得到很好地发挥。另外,由于职工队伍庞大,结构复杂,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无论多么周密,也很难使数以万计的人员均得到合理和充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因此, 从根本上正是由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严重不适应对管理客体的管理需要,从而导致以下管理问题:一、组织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 企业的重大组织建设和重要人员调整往往都是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决定, 下属公司的组织建设和人员调整是由企业的下属公司的经理决定。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组织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结构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

13、断进行调整, 往往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忙于其他事务而无暇顾及此事,致使企业的组织机构不能迅速适应组织环 境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企 业将会很快被淘汰。二、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很多企业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实际上无人监督,也就无人执 行;有些企业情况发生了变化,但管理制度仍然是原有的管理制度; 有些企业根据具体问题也能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来解决,但这些措施往往十分简单,没有经过周密考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为鼓励 员工提建议,设立提案制度,但只是在企业里放一个建议箱而了事, 这样的管理制度不能称为有效的。企业只有详细规定了每一项制度, 并制定出一整套的执行

14、、监督、改进办法,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 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无专门的人员或组织进行成本管理一般在企业中并无专人管理成本,比如对于物品的节约一般强调靠员 工的自觉,领导者有时间了就管管,没时间就听之任之,这种情况常 常造成企业物质和财产的损失。有些企业用财务审计作为成本控制的 手段,以防止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或流失。但实际上财会部门 是一个业务部门,它应当从事的是业务的工作,而不应当负有管理的 职责,并不能通过财会部门来提高企业效率的管理工作。四、决策无法顺利执行私营企业做大后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上层管理者下达指令后, 下属由于缺乏监管,敷衍了事、 盲目应付。且上层管理者对下属执

15、行其决策的执行情况, 往往只能通过其汇报来了解, 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渠道不畅通,导致重要决策形同虚设,毫无作用,或者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如何解决大型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现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组织中管理客体的种类和数目越来越多, 传统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管理客体发展, 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敝端, 这些管理难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实践证明, 随着管理客体发展的需要, 对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 企业管理主体也正是随着管理客体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历史上,企业管理者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 家长制领导最初企业老板既是企业的所有者, 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 一切事务由老板依靠他个人的经验说了算, 企业行使家长制领导方式, 由老板对工人实行家长式的统治。 那时的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 大多数是手工作坊,企业老板凭经验并采用家长制领导是能够适应这种状况的。这种领导方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一直继续到 1840 年。2 经理阶层的兴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对企业老板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老板仅凭经验已不能适应当时的企业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