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890017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即把

2、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经络学说的形成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经络系统的概念出现,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籍中,已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经脉学专著。但是,该书所载的十一条经脉,与现在的经络有所区别,它们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干,互不联系的。而且尚未形成内属于脏腑的概念,且无络脉之记载。内经总结了当时经络学说的成就,对于经络的名称、起止、交会、循行部位、经气流注次序,以及各经“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指出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具有运行

3、气血、沟通表里的作用。正是由于经络的相互衔接,在周身内外构成了网络周身的经络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中形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内经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完整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以后历代医学研究和探讨经络学说的源泉。稍后成书的难经在继承内经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补其未备,则对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及奇经八脉方面有所补充和发挥,特别是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从而使经络学说更趋系统化和完整化。经络学说对于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它还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

4、挥,以及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不仅总结了当时的针灸学成就,而且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临床病证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学中医者首先必须熟悉的。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子和曾说:“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谓是至理名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所以灵枢海论说它“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

5、膀胱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内在的脏腑有着直接的络属关系。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关于正经和奇经的区别,圣济总录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

6、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它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 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十

7、二经筋”。经脉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

8、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经络又确实客观地存在着,成为我国历代医学家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法宝”。几千年来,人类的知识日积月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人们只能去研究、印证、运用经络学说,却无力去补充、修改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这一方面显示了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不足之处。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络现象,提示经络的实质,使它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