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888125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第一单元(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二、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班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

2、名;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6、会读、写几十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

3、班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3、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4、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读、写几十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四、教材的编写特点:1、加、减法笔算重视算你算法教学,更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是要要加强笔算算你算法的教学。一方面仍突出采用重点、分散难点

4、的编排思路设计例题,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算式突出笔算的要点。二是要重视“笔算计算法则”的概括与呈现。2、提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丰富素材和有效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表内乘法的教学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落实“双基”,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4、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的案例。5、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五、课时安排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5、3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第三单元、教的初步认识(4课时)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2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 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8课时左右 5的乘法口诀 1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3、整理和复习 1课时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2课时)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11课时) 7的乘法口诀 2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量一量 比一比 1课时第七单元、认识时间(3课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 第一单元 长

6、度单位集体备课教师:姚长慧 赵婧 陈莉 王小慧 龚晓菊 教案编写教师:姚长慧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1、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3、 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 4、认识线段 画线段 5、解决问题 即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材编排特点: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

7、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4、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

8、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 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想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想想用什么办法吗?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二、自主探索,交流新知。(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

9、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思考: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体会: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

10、实不符。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总结提升。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11、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单位如果不统一,在生活中用来量物体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二、探索操作,研究新知。(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一起观察: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并说明。2、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

12、等。6、找找生活中大概1厘米的物体,并交流。(二)、用厘米量1、请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三、实践应用、巩固提升。1、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2、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四、总结提高。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内容:例4、例5 及练习一第3-5题。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通过观察、探究、讨论,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

13、1米=100厘米。并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3、感知数学来源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并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学过程:一、准备导入。1、说说一厘米的长度,并试着用手指比划。2、请用手中的尺子帮我量一量黑板边的长度。并说说感受(很麻烦)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比如:、板书课题“米”二、操作探究,交流新知。(一)认识米。1、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2、活动体验。量量教室物体的长度,量学生的身高等等3、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交流回答(二)米与厘米的关系。1

14、、猜猜一米与一厘米的关系。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这么长呢?2、投影示米尺,一起来数一数。3、总结点出:1米=100厘米。(三)用米量。用米尺量量你身边的物体并汇报。三、实践应用。1、做一做2、4、5题。四、总结。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页例6、“做一做”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数和整米)2、 通过引导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 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教学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线段。板书:线段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师:看老师变出一条线段。(师示范 :用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