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871936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城南中学 蔡丹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2、 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因3、 理解区域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让学生从本课中把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二)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采用多种教法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合作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让学生更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

2、深2、 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因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个表现:把我主要脉络一个特征、一个原因、三个表现,这是一直以来的重点(二) 难点: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由于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涵盖的范围不同,学生对两者概念不清易发生混乱。三、 教学过程【复习旧课】: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及其地位?【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了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丰富文化,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另外一个特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授新课】第一目: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十一国庆长假刚刚结束,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如何

3、度过这个节日的?: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回答,并和时间、事实、学生生活相适应,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学生:写作业、看书、玩、旅游、听歌、睡觉教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进行分类一下,1、文学类:读书、看报、写作业,而我国古老文学主要有四大名著、四书五经六艺的等。2、戏剧类:听歌、看电影,我国古老戏剧有黄梅戏、越剧、皮影戏、京剧,海南有琼剧。3、建筑类:去旅游,我国著名景点有都江堰、凤凰古镇、丽江、兵马俑,三亚千古情等。4、工艺类:玩,自己动手做事情,我国古老工艺有剪纸、捏橡皮泥、制陶瓷等,海南还有黎锦制作。5、科技类:如果自己喜欢做一些小发明,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师生共同小结:中华文化的内

4、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知道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看一下尤其是我国的四大名著和四大发明早已在世界名扬千里,并在世界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我们就一同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一) 文学艺术:分享你喜欢的中华文学作品及其原因: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能让其他学生听清楚回答学生的话。教师:分析总结并举例子:水浒传的中心思想是人们重视忠与义,得出:1、文学艺术的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5、、鲜明而独特的风格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艺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中国名著有四大,科学技术有哪四大发明?学生: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教师:造纸术制造过程视频得出:运用视频增加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直观地展现出造纸术制作的的过程,还能让学生从造纸术这一科学技术的特点、作用、地位总结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作用。(二)科学技术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3、 科学技术的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

6、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问:你的发明在哪里?:做到情感升华,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去创造发明,当好国家未来建设者。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从我们刚刚讲的景点来看他们分布在我国哪里?:充分运用本节课的材料,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学生:海南、云南、四川、湖南、陕西教师: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把它们说成是分布在南方和北方?:那么南北文化你们知多少?: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服饰、饮食、建筑、性格、节日教师举例:陕北窑洞、南方瓦房图片展示提问:南北方住房构造不同的原因?生:气候不同、习惯不同、风俗不同师:小结(一)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

7、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问:南北方文化有无关系?(二)区域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例如:现代的北方楼房和南方楼房(北方斜顶、烟囱,南方平顶、阳台)第三目: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我们看这些景点当中也可以了解到一些民族的文化,他们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为中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民族文化你们知道多少?: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课外知识。学生:服饰、房子、节日、风俗习惯、语言教师:他们有自己建筑、语言、文字、文学、节日、服饰等并展示相适应的

8、图片例:河南龙门石窟、莫高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一百元背面的汉、蒙、藏、维、壮文;格萨尔王转、江格尔玛纳斯;各民族节日和服饰图片。问:那这些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有何关系?:让学生和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概念分清楚,并理清他们的关系。学生:他们组成了中华文化教师小结:(一)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回过头来看一

9、下这节课的三个目标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师生总结: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便捷的记忆方法。:但是我们知道中华文化除了博大精深之外还源远流长,是什么重要原因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包容性问:包容性有何特点和作用?1、特点: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吸收、借鉴积极成分2、作用:有利于各族文化和睦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从中华文化的两个特点及其包容性的特点和作用中我们能感受到

10、中华文化是具有力量的,那么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表现在哪里?(三)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1、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2、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课堂小结】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最起码要把握一个基本特征、一个关系、一个重要原因和三个表现,从中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那么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我们将在下节课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一同来学习。:用小结的方式概括出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巩固新课】一、选择题、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有:(D ) 、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形式绚烂

11、多彩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原因是( C )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3、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性B各族人民都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C中华文化只有民族性,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二、判断题1、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错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对 )3、中华文化是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文化都是相同的。( 错 ):通过一些简单的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从而去调整自身的教学。【板书设计】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一)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二)科学技术的作用、特点、地位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一)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二)区域文化的关系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一)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三)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根据课文内容安排进行板书,这样更加直观明了,方便学生记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