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868934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物理牛顿其次定律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打算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物理牛顿其次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物理牛顿其次定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牛顿其次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其次节试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其次定律,它详细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改变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其次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

2、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驾驭牛顿其次定律的内容,更应注意学生相识到牛顿其次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其次定律;难点是通过简洁应用正确理解牛顿其次定律的。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须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学问与技能驾驭牛顿其次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其次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试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

3、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其次定律;培育学生的概括实力和分析推理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探讨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相识到试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念。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建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学问创建出新理论的实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学问的把握还不是很精确,数学推理实力较弱,依据试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实力不强。牛顿其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洁完备,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化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坚固驾驭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

4、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与生活亲密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探讨、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相识心理动身,采纳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探讨沟通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视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沟通合作相结合,培育学生的阅读思维实力,并依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其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竞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他们的速度改变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确定?

5、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试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爱好,培育学生发觉问题的实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其次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l、牛顿其次定律的内容应当怎样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探讨和F合的关系,并推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

6、间变更,加速度也随着时间变更。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逝。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肯定受恒力作用。 老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缘由,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其次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状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对牛顿其次定律的理解 1、下列对牛顿其次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由F=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由m=F可知,物体的质

7、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在牛顿其次定律公式=km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状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确定的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确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肯定等于1老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其次定律的简洁形式F=ma、运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对牛顿其次定律的应用地面上放一木箱,

8、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s2,sn37=0.6,co37=0) (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 六、教学后记 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的,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其次定律应深化理解、全面驾驭,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开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索的教学问题: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牛顿其次定律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和娴熟的运用。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偏僻的城步苗乡来说

9、,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素养,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物理牛顿其次定律说课稿2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其次定律的应用。下面我分部分内容来讲解并描述我的设计思路。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运动、力学和牛顿定律之后编排的,是对牛顿其次定律的实际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牛顿其次定律解决生活、生产中两类动力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为中心的力与运动关系的学问体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力,拓宽力学的解题范围。但高一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

10、得结果。加上刚学完牛顿其次定律,对受力分析还不是很熟识,我们只能逐步绽开、加深,渐渐培育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培育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实力;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的实力;通过本节课,使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作好受力分析图,弄清物体的运动情景,驾驭应用牛顿其次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依据此特点,我采纳了师生探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牛顿其次定

11、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习提问牛顿其次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接着是通过练习巩固加深,提升实力。最终小结布置作业。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难点的。宝来汽车是大家熟识的,首先以它作为背景,设计了两个例题。提出我的问题:例1、例2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让学生自己归纳应用牛顿其次定律解决的两种类型的动力学问题。 接下来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这是已知受力状况求运动状况的类型题。为了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探讨对象?2.受力分析图。做好受力分析图之后再然学生画出运动情景图。力与运动联系的桥梁? .选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6.

12、如何求刹车距离?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探讨得出答案。通过逐步深化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用牛顿其次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受力分析和弄清运动情景的重要性。 等学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题过程。 下面是对例1的拓展。1。假如考虑反应时间,怎样求刹车和停车距离;2。在限速的马路上如何推断是否违章?问题:推断的依据是什么?通过拓展,让学生建立前后学问的联系。案例分析三,这是已知运动状况求受力状况的类型。有了例作为基础,我设计了更深层次的问题。1。与例1比较,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2.探讨对象的运动包含几个过程?分别做什么运动?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情景图。求牵引力F,事实上求哪个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

13、法跟例1一样吗?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是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比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现的错误。 这是中等难度题。通过与例1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快地驾驭解题方法。问题层层深化又简单达到,让学生享受胜利的喜悦,增加解题信念。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错误,提示自己今后解题要留意的地方。解完两种类型题目之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2求加速度有几种途径?3.归纳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 我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归纳方法,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接下来是通过练习巩固,提升实力。这个题与例2的情景一样,只是把平面问题改为斜面问题,目的在于学以致用

14、、暴露典型错误。这个题我只作以下点拨。 等学生做得差不多之后,展示学生答案,指出典型错误,使题目加深印象。并强调物体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时,要用正交分解法。 这是课堂小结。 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探讨,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最终说一下我的板书:如课件所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优点: (1)本节课始终以“宝来”汽车的运动作为背景,主题明确。(2)以学生活动为主,层层深化的设问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每一步的胜利,而不是看到题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 本节课事实上可以认为是习题课,选好题目是本节课的关键。 缺点:由于一节课时间较紧,学生活

15、动的时间受肯定限制。小部分基础较弱学生可能还没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则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感谢大家的指导!感谢!物理牛顿其次定律说课稿3敬重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以力和运动的学问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从牛顿运动定律动身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还是学习热学、电磁学的重要基础。因此,这一章内容在力学和整个物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牛顿其次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二)教学内容、教材体系与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在牛顿第肯定律之后,支配了一节“运动状态的变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牛顿第肯定律的深化,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到力是产生加速度的缘由,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是为学习牛顿其次定律做的铺垫,使学生相识到物体的加速度由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确定,并且对它们的关系有了定性的相识。 本节教材利用限制变量的试验方法,分别探讨了加速度跟力、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再把这两个关系综合起来,总结出牛顿其次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