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地比较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861529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地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地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地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地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地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地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地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实验课题名称: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二、选题背景或文献综述: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四版)、植物生理学(第六版)、上网查阅相 关资料阴生植物也称“阴性植物”,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但 并不是阴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越弱越好,而是必须达到阴生植物的补 偿点,植物才能正常生长,阳生植物也称“阳性植物”,光照强度对植物 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健壮, 在阴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阳性植物,这类植物要求全日 照,并且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区别:关于光的饱和点和补偿点光是光

2、合作用的能 量来源,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速率,在其它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在一 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加快,当光照强度高到一定数值后, 光照强度再提高而光合速率不再加快,这种现象叫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 光饱和现象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在光饱和点以下,随着光照强度减 弱,光合速率减慢,当减弱到一定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 与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此时植物制造有机物量和消耗有机物量相等,不同类型植物的光饱和点和 补偿点是不同的,阳性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一般都高于阴性植物。结构和特性的区别:阴生植物的叶片的疏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稀疏,以叶

3、绿体 来说,阳生植物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的多,叶绿素含量也高, 阴生植物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的吸收光线 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 小,能够强烈的利用蓝紫光,阳性植物叶片小而厚,表面具蜡质或绒毛, 叶脉密,单位面积内气孔多,叶绿素含量高,体内含盐分多,渗透压高, 可以抗高温干旱,阳生植物的气孔一般在叶片下表皮分布的数量多于上表 皮,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晒而减少水分散失,阳生植物的呼吸速率高于阴 生植物。区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主要是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阳生 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阴生植物适宜于生长在荫蔽 环境中,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

4、和阴生植 物之所以能适应不同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不同有关,以 光饱和点来说,阳生植物的光饱合点是全光照(即全部太阳光照)的 100, 而阴生植物是全光照的10%50%。因为阴生植物叶片的输导组织比阳 生植物的稀疏,当光照强度增大时,水分对叶片的供给不足,阴生植物便 不再增加光合速率,以叶绿体来说,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前者有较 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叶绿素含量较高,能在较低光照强度下充分 地吸收光线。此外,由于叶绿素b含量相对较多,易于吸收遮阴处的光(如 漫射光),因而适于遮阴处生长。植物的光补偿点,即同一叶子在同一时 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0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02等

5、量时的光照强 度,以光补偿点来说,阳生植物高于阴生植物,由此可推断,阳生植物的 正常呼吸作用强于阴生植物。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会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2、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b含量的方法及其计算。四、实验条件:实验材料:金盏菊的叶片和野豌豆的叶片。 实验药品:丙酮、碳酸钙。实验设备: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天平、剪刀、研钵、漏斗、移液管。五、实验原理与方法:外界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矿质元素等)的变化会影响植物叶绿体色 素的含量。如果混合液中的两个组分,它们的光谱吸收峰虽有明显的差异, 但吸收曲线彼此又有些重叠,在这种情况下要分别测定

6、两个组分,可根据 Lamber-Beer 定律,通过代数方法,计算一种组分由于另一种组分存在时 对吸光度的影响,最后分别得到两种组分的含量。叶绿素a和b的吸收光 谱曲线,叶绿素a的最大吸收峰在663 nm,叶绿素b在645nm,吸收曲 线彼此又有重叠。根据LambertBeer定律,最大吸收光谱峰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有如下的关系。OD663 = 82.04 Ca+9.27CbOD645= 16.75 Ca+45.60Cb经过整理之后,得到下列公式Ca=0.0127OD6630.00269OD645(1)Cb=0.0229A6450.00468A663(2)改写为下

7、列形式:Ca=12.7A6632.69A645(3)Cb=22.9A645468A663(4)CT=Ca+Cb=8.02 A663+20.21A645(5) 式中CT为总叶绿素浓度,单位为mg/L。利用上面公式,即可计算出叶 绿素a和b及总叶绿素的浓度。六、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设计:1、实验材料的培养和处理:试验前采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叶片。2、色素的提取:取新鲜叶片,剪去粗大的叶脉并剪成碎片,称取0.5g放 入研钵中加纯丙酮5 ml 。少许碳酸钙和石英砂,研磨成浆,再加 80%丙酮5ml,将匀浆转入离心管,并用适量80%丙酮洗涤研钵,一并转入离 心管,离心后弃沉淀,上清夜用 80%丙酮定容至

8、 20ml。3、测定光密度:取上述色素提取液1ml,加80%丙酮4ml稀释后转入比色 精彩文档杯中,以 80%丙酮作对照,分别测定 663nm,645nm 处的光密度值。4、按公式(3) (4) (5)分别计算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 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再根据稀释倍数分别计算每克鲜重叶片中色 素的含量。七、实验数据的处理:663nm处的光密度值645nm处的光密度值金盏菊0.5840.454野豌豆1.8961.024纯丙酮00八、实验结果与分析:叶绿素a的浓 度(mg / L)叶绿素b的浓 度(mg / L)叶绿素a和b的 浓度(mg / L)每克鲜重叶片中色素的含量(mg)金

9、盏菊6.19557.663513.85900.2696野豌豆21.324614.576335.90090.7039野豌豆的光补偿点比金盏菊的光补偿点高,所以叶绿素总的含量也相应的较高,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也较高,采用丙酮和酒精进行萃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几种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叶绿素a与叶绿素b以及总叶 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的2 种植物中,总叶绿素含量趋势为:野豌 豆金盏菊,可见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 含量均有所差异,从而使它们的外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光是植物生活所 不可缺少的环境因子之一,各种植物在一定的光照环境里,形成了不同的 生态习性,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生态

10、类型,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叶片外部形 态的比较分析阳生植物一般枝叶稀疏、透光,自然整枝良好,茎通常较粗, 节间较短,树皮较厚,叶较小,质地厚,色浅,植株开花结实率较高,生 长较快。而阴生植物一般枝叶浓密,透光度小,自然整枝不良,茎通常细 长,节间较长,树皮较薄,绝大部分叶片较大,质薄,色深,生长时一般 能呈镶嵌状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以充分利用阴暗处不足的光线,植株生长 通常较慢,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叶片内部结构的比较分析叶片是植物直接 承受阳光的器官,所以它内部结构的分化受光的影响也较大。阳生植物的 叶片表皮细胞壁常覆盖一层很厚的角质层,有的毛状附属物较多;叶片表 皮细胞较小,壁较厚,排列紧密,气孔

11、常小而密集;叶肉细胞强烈分化, 栅栏组织发达,细胞小而排列紧密,有时上下表皮内侧均有栅栏组织,海 绵组织不发达,胞内间隙较小;叶脉细而长,机械组织发达,而阴生植物 叶的角质层较薄,气孔数较少,叶肉内的栅栏组织不发达,胞间隙较大, 叶绿体较大,叶脉较稀。此外,阳生植物木质部的机械组织发达、维管束 数目较多、含水量较少等,而阴生植物则相反,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绿 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比较分析可知,阳生植物的叶绿素a与叶绿素b 的含量均比阴生植物的高,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绿素a /叶绿素b比 值的比较分析阴生植物叶片较大较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气孔经常开放, 叶绿素a / b值较小。由于叶绿素b对蓝

12、紫光的吸收力大于叶绿素a, 故阴生植物能很好地利用荫蔽条件下占优势的漫射光(蓝紫光),阳生植 物则相反。由于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生态环境与生活习性存在很大地差 异,使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叶绿素的含量有所不同,且对于不同种类的阴 生植物和阳生植物而言,其叶绿素种类也有所不同,因此,阴生植物和阳 生植物在演化的过程中,叶片结构有很大地不同,使其叶绿素a、叶绿素 b、叶绿素总量各异,最终导致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叶片的颜色千差万别, 植物在遮阴条件下,增加自身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光合效率,这是植物 对光照不足环境的一种适应,阴生植物在这方面可能有很好地补偿调节能 力,而阳生植物的相对调节能力就比较差。九、实验小结:1、由于植物叶子中;含有水分,故先用纯丙酮进行提取,以使色素提取液 中丙酮的最终浓度近似 80。2、由于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吸收峰很陡,仪器波长稍有偏差,就会使结 果产生很大的误差,因此最好能用波长较正确的高级型分光光度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