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857164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一、水中生活的动物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腔肠动物,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代表动物:海葵、海蛰、珊瑚虫;软体动物,主要特征: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代表动物:鱿鱼、章鱼、河蚌; 甲壳动物,主要特征: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代表动物:虾类、蟹类;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能在水中呼吸。4

2、、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6、鱼的外形呈梭形(纺锤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7、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 躯干部 和 尾鳍 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有维持平衡的作用,腹鳍辅助平衡的作用,胸鳍辅助平衡,转换方向的作用,尾鳍有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8、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9、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鳃与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10、水由鱼 口 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

3、)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 氧气 进入鳃丝的 毛细血管 中,而 二氧化碳 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11、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 水 中生活;体表被 鳞片 ;用 鳃 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 鳍的协调作用游泳。12、水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13、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鳖、龟、海龟是爬行动物。二、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气候干燥:有防止

4、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缺少水的浮力:一般具有强大的四肢,支持躯体和运动,有多种运动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气态氧供呼吸:一般具有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 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2、蚯蚓外部形态:长圆筒形;由许多体节构成;近前端有环带,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体表有刚毛,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5、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刚毛并不是运动器官)3、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4、生理:蚯蚓没有呼吸系统,靠体壁呼吸。使体表保持湿润: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6、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

6、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8、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9、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10、环节动物的特征:它们的身体都由体节构成;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靠湿润的体壁完成呼吸;没有真正的足,如蚯蚓依靠环节和刚毛协调运动。三、陆地生活的动物-兔1、家兔、虎等陆生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

7、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体温恒定,用肺呼吸,心脏四腔,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及四肢,。牙分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狼、虎等哺乳动物,除了有门齿、臼齿外,还有锋利的犬齿,可用于撕裂食物)。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4、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5、兔的食性:植物(草)。(称为植草(植食)性动物)6、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

8、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击捕食)。7、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8、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9、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四、空中飞行的动物-家鸽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哺乳动物)、鸟类等。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

9、气的阻力)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轻而坚固,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胸肌发达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肺是呼吸器官)。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6、家鸽口内

10、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五、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2、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用气管呼吸。3、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4、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例如:蜘蛛、蜈蚣、虾、蟹等5、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蝌蚪经变态发育成为幼蛙,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

11、,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娃娃鱼(大鲵)。六、动物的运动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结而成。2、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软骨。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3、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4、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骨骼

12、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5、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6、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7、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6、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

13、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7、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七、动物的行为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筑巢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

14、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4、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6、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7、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通讯,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

15、,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即:(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8、动物行为的功能类型特征例如攻击行为为获取食物、配偶等同种个体之间采取的进攻行为雄猴之间的争斗取食行为寻找获得食物的行为黑猩猩吃白蚁防御行为避免受到攻击而采取的自我保护行为乌贼喷墨汁繁殖行为动物传宗接代的行为蜻蜓点水迁徙行为为适应气候变化而采取的长距离迁徙行为大雁南飞八、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2、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4、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5、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一种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