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作文测试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839395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作文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作文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作文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作文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作文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作文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作文测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普陀二模作文题】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一、审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说的是一种现象: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第二句话出示的是有人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认为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带来的结果是造成人性的劣根、引起心理的烦恼,故应该努力避免与人比较。第三、四句话是出题者对写作者的要求:你对有人的观点的立场赞成还是否定,你的观点是什么。二、构思1.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和他人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具体列举

2、一些比较的方面:学习、工作;财富、地位、声誉;家庭(儿女、老公、房子、车子)、生活方式2.为什么和他人比较会带来烦恼?甚至有人认为和他人比较是人性的劣根?(1)和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有差距,给自己带来压力,造成焦虑感、不快感烦恼(2)劣根,由烦恼而生自卑、虚荣心;生怨恨、嫉妒;欲望3.是否要努力避免和他人进行比较?如果努力避免即不与他人进行比较,会怎么样?不比较的本质是什么?积极的一面: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裹挟消极的一面:逃避压力,随意对待生活和人生4.生活中能避免与他人进行比较吗?为什么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客观原因:人是社会的人;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避免不了比较;网络时代,人处网中,避

3、免不了与人比较主观原因:人的本能中包括被社会排斥的恐惧,社会交往(渴望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社会声望(对名誉和地位的渴望)这些本能决定了人必然会有意无意和他人进行比较5.为什么需要和他人进行比较?找差距,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自己从优越感中拉出;找动力、找榜样;找定位、找发展方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规避他人的不足之处;6.应该在哪些方面比较?怎么比较?哪些方面的比较是“劣根”的,是应该避免的?(写出一些现实针对性)(1)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宗璞报秋“玉簪花精神”)(2)良性比较、适度比较(3)过度物质、名利上的比较(攀比)应该避免【佳作选登】不比不较 从心而行

4、(67分)曹杨二中高三(7)班黄妍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与他人进行各种比较。需要区分的是,这种比较不是人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客观竞争,例如中美科学家们按照某些既定的、共同认可的标准来衡量各自的科技发展水平;“生活中”的比较更多的是人们依照自己内心的标准对自身与他人的某些社会属性进行对比,例如财富、声望、社会地位等等。有人认为,比较是人性的劣根性、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不错,当我们与旁人比较后发现自己的某些条件比不上其时,难免会觉得挫败:原来我是这样一个无用之人!但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压力也会转化为动力,鼓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向目标前进,这也正是学校、企业们都鼓励良性竞争的原因:在与他人的比较

5、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在压力的驱使下加倍奋斗。如此看来,尚未意识到比较的积极意义而一味主张避免比较恐怕并非明智之举。比较的背后不仅仅是所谓“虚荣心”作祟,有时它也出于人们对于安全感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众人中处于哪个等级,是否是普世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就算不能说是立于社会金字塔尖的精英人物,没有沦落到蜷缩在塔底我也知足了呀!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比较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安全感,深觉自己还在“大部队”中,没有落后于同伴;而那些相对“优秀”的人们更是从中获得了被肯定的快乐,深感在努力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比较完全有益于人们的发展,

6、我们都应该多与他人比较呢?固然,比较的背后有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合力作用,有时也给予人们安全感、成就感,但我们并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当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无不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的,而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又深受社会、家庭、学校乃至个人经历的影响,充满主观性;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标准往往又不免有局限之处:在普世价值观中,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人要有才华、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要富有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未免狭隘:若以此为标准来评判达尔文,他在基督教社会中提出进化论以至于被整个社会排斥,声名扫地,真是失败!若以此为标准来评判陶渊明,他“不思进取”、家徒四壁,连孩子也常常忍饥受冻,真是失败!但谁能否认达尔文在生

7、物学上的伟大贡献,谁又能否认陶渊明淡泊宁静的处世哲学中的智慧?由是可见,当我们囿于俗世枷锁的束缚,用一种看似通用且正确的标准来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时,实际仍在笼中自娱自乐。何苦?不若挣脱旁人眼光的束缚,为我真正想为之事。即便在俗世眼光看来是离经叛道、无所作为,于我又有何碍?在我的价值观中,随心而行的我方是真我本色哩!放下“比较”的欲望,从今往后的每一个日子都将多出一份潇洒与快意。【点 评】先从作文题目来说,命题者给出的材料和命题作文“谈比较”之间有着一个老师很明显能感觉到但是学生却往往忽视的重要差异。命题者已经给予了很显著的提示,“对此你是否认同”,那么无论学生最后如何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有一点一

8、定是不变的,就是应该回应命题者的这一问题,表达的思考应该围绕是否认同“应该努力避免生活中的各种比较(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就黄妍的作文而言,我最想说的是,这是一篇很值得去学习的作文。首先,不仅是给出了明确的“比较”的定义,而且很重要的是借助了一种区分,从而明确了定义,并且充分关注到了材料中的“生活中”。这不仅是扣不扣材料的问题(阅卷老师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涉及的事例漫无边际,不仅不是生活中的,更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更是一种最重要的议论的思维素质,就是我们能不能先限定一下我们讨论的概念和范围。其次,是清晰的层次。作文第一段明确了定义,第二段直接从材料需要回应的问题入手,直

9、接切入是否应该避免,首先一个“不错”,承认了会产生的负面情绪,然后以一个“但在某些情况下”转折,比较可以“鼓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向目标前进”。从而自然引出第三段“不应该一味主张避免比较”,并进一步论证,比较带给我们安全感,满足某些人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然后在第四段,顺着比较的益处,去追问是否应该鼓励比较,从而层层推进地分析出比较的背后有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充满主观,主观的价值判断具有局限。再借助两个感叹,两个反问,揭示当我们照着这样的标准去评判人生,未免狭隘。并在最后一段进一步说明这样的比较其实造成了我们在标准的笼中自娱自乐。从而建议我们脱离束缚,随心而行,题目的旨意也就豁然显现。最后,想说明的是,

10、黄妍作文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清清楚楚。定义的明确,层次的清晰都是,而且更有可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段落的承接。从小到大,学生做过无数题目都是在关注过渡句,他们非常清楚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但是自己的作文里却很少使用过渡句,经常让老师不知道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而这篇作文,每个段落的承接脉络分明,就是因为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点评老师:胡伟新)良性比较与恶性比较(62分)曹杨二中高三(1)班 张辰来当我们刷着朋友圈,我们也有时会对比朋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别人有了我们所没有的事物,我们又会有一番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反观自己所拥有的哪怕是无意也好,有意也罢,“比较”二字从未离我们天涯之远,而是一种

11、不由自主浮涌上脑海中的心态。然而“比较”中也有不同之分。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身份、地位、财富都比我们所有的更高更丰富时,我们也许会比较攀比。在这些身外之物上,人比人总能“吓死”人,因为人的欲望野心是源源不断的,且人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我将这些攀比、欲望及物质上的比较称作恶性比较。相对的,一些学习、精神层面的、促进自身进步的比较,即良性比较。如比较相互之间所取得的成绩,这能促进比较者在比较下更勤奋地学习,对其自身学习有一种激励所在,那么这样的比较即是良性的。良性与恶性比较的不同在于二者所激发的事物不同。良性比较能激发比较者的自我改正,在个人行为、品格、能力上去进行积极的改变。而恶性比较一方面会激发人

12、“消极的”的好胜心,从而产生对他人的憎恶嫉妒等心态,这无疑是人性中的劣根恶念的源头。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引发焦虑与无力感,这恰是自我烦恼的根系所在。因而恶性比较的确可能是激发人性中的劣根,成为生活中烦恼的元凶。但我认为,良性比较所激发的对自我改善的动力同样是比较所带来的,这也是能为我们带来裨益的。不少人就用亲身经历验证了此点。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年轻时以芥川龙之介为偶像进行写作。在写文时,他常将自己的文章与芥川的作品进行比较,因而其早期作品也有类似于罗生门那样的森然之意。与让人的比较中,能从中找到自我定位与看待事物的坐标系,从而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但同时,真正的良性比较还可以不止于此,正如太宰治后期

13、作品奔跑吧,梅勒斯中所传达的消极中怀有坚定的希望与美好的情感,这又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少有的“绝处逢生”。良性比较不仅能让比较者认清自我,活出自我,而且也能让自己突破比较对象,有自己独特的一番天地。如果梵高只是在与高更绘画技巧的比较中选择了色彩丰富这一特点,也许人们就会少一位以点彩来描绘出黑暗扭曲却又星光熠熠的星空的天才画家;如果法拉第只是在与戴维的比较中学习了其所有的理论却不创新、有自己的思考,也许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时间将大大延后。这些伟大的作家、画家、科学家,他们不仅是进行了良性比较这种比较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善自我的改变。这样一种改变正是他们不凡之处,也是良性比较

14、能带来的改善自我所必须的一步。相比于在精神上羡慕他人有过人能力,而行为上却依旧安于躺在“佛系青年”这样的标签之下的人,这些改变已经为这些伟大之人不凡的命运奏响了前奏。当一些人在良性比较后对艺术心生向往时,就将这种想法当做随口一说,内心劝服自己以后再说时,也有一些人能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真正地到孤岛上作画。前者又会在比较后,羡慕后者的毅力与行动力,却不知在满地六便士中抬头望月的不易。这样的改变才是良性比较真正应达到的境界。而只是不断地比较却不行动也只是无所成,只有在不断的良性比较与行动的改变中,人才能一步步成为最终想要成为的理想中的自我。因此,我想,在比较时应用良性比较,而在行动时,也不要因未知

15、而不敢迈出步伐。无限美好、诗与远方都在行动与良性比较这二者往复产生之后。【点 评】列举生活中的事实,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和他人往往有意无意进行“比较”这一现象。接下来小作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比较”:一种是恶性比较,在身份、地位、财富上的攀比,带来欲望和野心;一种是良性比较,在学习、精神层面的互相促进,给人激励。由此得出结论:恶性比较激发人性的劣根,成为烦恼的源头;而良性的比较能带来裨益。并从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例子,阐述这一裨益他人比较能认清自我,还能突破比较者的不足。最后提出在与他人比较发现不足后后,还应有行动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塑造理想的自我。文章层次清晰,由现象到分类,由分类到揭示两种比较的

16、本质,对材料中“有人”的观点既分析其合理之处恶性比较是人性劣根、烦恼的源头,又不认同其“努力避免比较”的观点(可惜的是文章对这一点没有清晰表明),并能用丰富的例子证明比较的积极意义,而积极意义上与一般同学停留在比较中发现自我的不足不同,还翻出了另一层意义即比较也让自己看到对方的不足从而让自己避免,造就更理想的自我。不足的是最后部分提到了“佛系青年”,但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佛系恰好是以随意随性看淡一切的思想来掩盖自己不与人比较而逃避生活的一种现象,如能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融入自己的整体构思中,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就能得到落实。(点评老师:丁蕾)正视比较的积极意义(63分)曹杨二中高三(13)赵文宇最近,“佛系青年”一词大热。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对于工作生活无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