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819028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行为活动,从而分析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3.自然观察法是指在不加任何干涉的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规律的方法。4.控制观察法是在预先控制观察的情境和条件下,进行观察的方法。7.问卷法是指采用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现场或通过信函交由被试者填写,然后回收问卷分门别类地分析研究的方法。8.测验法也称心理测验,指以心理侧验作为个体心理反应、行为特征等变量的定量评估手段的方法。9.实验法是指在控制的情况下,研究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地改变,观察因变量改变所受的影响,以探究

2、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数的方法。三、简答题1.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身体残疾者、精神障碍者、慢性患者、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等。具体对象包括:残疾人:康复医学仍以先天性残疾者、非传染性疾病所致残疾者和外伤性疾病患者为主要对象;老年病患者;儿童患者;各种慢性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2.康复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纠正错误的认知活动,建立正确的求医行为;正确运用心理防卫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帮助;发展子社会福利事业。3.康复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根据所使用的手段,可分为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测验法和实验法。(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行

3、为活动,从而分析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3)测验法是指以心理测验作为个体心理反应、行为特征等变量的定量评估手段的方法。(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的情况下,研究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地改变,观察因变量改变所受的影响,以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数的方法。5.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心理行为与慢性病及伤残的关系。(2)对慢性患者和伤残者开展综合性的临床咨询。(3)各种心理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4)对康复患者的心理评定。(2)行为学派的心理康复理论与方法: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特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应用实验方法。(4)认知学派

4、的心理康复理论与方法: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6)心理生理学派的心理康复理论与方法:由沃尔夫、马森、亚历山大、恩格尔所创立的心理生理学派都认为心身疾病、心身障碍都具有下列三点共同规律:.有强烈的心理刺激存在;心理刺激欲引起心身疾病必须有心理中介(认知、评价、经验)和生理中介过程(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才能引起躯体器官的器质性变化或生理功能性变化;个体有易罹患器官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7)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康复理论与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

5、活的关系。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5.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恢复或提取,或者产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都称为遗忘。6.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7.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8.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9.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反映。11、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暴发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12、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

6、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13.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14.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15.动机是指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16.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17.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18.兴趣是指个体对一定事物所特有的稳定而积极的态度倾向。19.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20.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三、简答题1.心理

7、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大脑也不能产生任何心理现象。如人的感觉器官和脑的感觉中枢具备了产生感觉的条件,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这些内容都不能由人的主观决定,而是取决于外部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人脑不能凭空产生各种心理,心理的内容是客观现实的,没有客观现实就没有心理。(1)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情境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稳定态度的反映。(2)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

8、在,比较稳定。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情绪和情感不可分割。4.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6.逻辑性5.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情绪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二是善于抑制与自己目的相违背的一切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自制力是人的坚强意志的重要标志。6.想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生活中人们欣赏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时.都需要想象的参与。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病情的了解不可能逐个亲自感知,常通过病案的描述、患者的口头叙述,在头脑中形成有关患者病情、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