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681601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执教教师:济南市小辛庄小学张馨【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 匀、重叠、空隙”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 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 趣。【重点难点】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重点)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 又对又快。第一条:上搭架,

2、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 (葡萄)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2. 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 给他们搭架子。)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 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 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 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

3、信学习了这篇课 文,你会有新的理解。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 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 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 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 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 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 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2出示:嫩茎 一顺儿 漾起

4、波纹触着墙 痕迹 蛟龙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 (345)(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 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 把这句话画下来。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1) 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3. 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

5、5句)4. 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1)指名读。(学生评议)(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 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 那么爬山虎的脚 又是什么样呢?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读文画句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6、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 是爬山虎的脚。(二)读文画“脚”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2.学生读书思考。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 种颜色来画。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 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

7、作为有利的训练 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 惯。 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 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 结合课文内 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 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 置的句子”,对照

8、图文评议、理解、感悟。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一一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 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 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

9、头上就变成 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 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 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 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 ()课件出示:(触)()()4学生评议。方案一: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

10、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二)看画面配解说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 不是少点什么?(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三)质疑问难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 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四)解决问题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

11、脚”就是“一步一步”的 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 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 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 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 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12、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 牢固)(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 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 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 力学习的。茎上枝状细丝嫩红巴拉贴附:板书6 爬山虎的脚触萎了牢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