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793421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11B“和”读h,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12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

2、到”和介词“从”。13C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14D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15(8分)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译文 熙宁十年秋,

3、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4、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

5、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

6、,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二、1A 2B 3B 4D 5C6B / 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7C / 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8. (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

7、也,可不惜哉!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

8、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

9、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

10、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三、 5、A(雨:用作动词;弥月:满月;忭:喜悦;繁兴:多发。) 6、D(A那;岂 B因此;把 C的;他们) 7B(除,其余均能体现) 8C(全文以一“喜”贯穿)附文言文译文: 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当时下雨这一件喜事。古时的人有了喜事,就用它来给物取名,表示永不忘记。周公得了“嘉禾”,用它作为他的书名;汉武帝得了鼎,用它作为他的年号,叔孙战胜了北狄,用北狄国君的名作为己儿子的名。他们的喜事虽然大小不等,可是用它来表示永不忘记却是一致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署。在厅堂北面建了个亭子,在南面开了个水池,

11、引来了水,种上了树,当作休息的地方。这年春天,岐山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说是个丰收年。接着,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正在因此担忧。过了三个月,到四月初二日(乙卯)才下雨,四月十一日(甲子)又下了雨,老百觉得没有下够。四月十四日(丁卯)又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衡市上一起唱歌,农民们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病情好转,我建的亭子正好在这个时候落成。于是在亭子里摆上酒席,向客人敬酒并告诉他们给亭子命名?我说:“五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十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稻谷。”我说“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

12、年饥荒,诉讼案件就会接连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那么,我和你们几个人虽然想要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那能做得到吗?现在老天没有遗忘这里的百姓,刚刚出现旱情就赐给了雨。使我和你们几个人能够悠闲自在地在这个亭子里玩乐的,都是雨的赐予啊!这又怎能忘记呢?已经用“雨”给亭子命名,接着又歌唱道:“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珍珠,寒冷的人不能用它做衣服;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拿它当粮食;一连下了三天雨,这是谁的功劳呢?老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个功劳,归功于皇帝;皇帝说不是这样,归功于上天;上天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太空渺渺茫茫,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喜雨来叫我的亭子。”四、4文言

13、实词3B游:交际、交往、共事。5文言虚词3D(1)转折;(2)递进;(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6信息筛选3C作者通过假设对此进行否定。7内容归纳3D“成为贤人”错。8(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断句。(3分)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错1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翻译: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道”1分;“容”1分;意思对1分。 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翻译:那么周公和谁一起享受富贵的快乐呢? “谁与”1分;“乐”1分;

14、意思对1分。附:译文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

15、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