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779983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向量的加法的教学设计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 黄静(2215)一 设计思想:1 本节课采用“支架式(caffolding)”教学模式。sc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的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生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显然,“支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五个问题情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又一个“脚手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

2、作交流,理解了向量的加法及其性质产生过程,明白了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通过例题及其变式练习为学生灵活运用向量加法的两个法则再创设“脚手架。2重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所谓合情推理,就是合乎情理,好似为真的一种推理,它是相对于演绎推理而言的。演绎推理的主要方式是分析、综合、演绎、概括、完全归纳、等价变换;合情推理的主要方式是纵横类比、不完全归纳、情景回归、低维化、特殊化等。合情推理虽不像演绎推理那样严谨,不能作为数学证明,所得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但运用合情推理常能得到与演绎推理相同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合情推理被广泛地应用与科学、生产和社会研究之中,是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揭示真理和生产经营决策的有力武

3、器。数学课程标准在选修2的第二部分推理与证明里指出: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合情推理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分布在教材中各个章节的隐含的个案,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合情推理作为选修的一部分内容来处理.本节课中,通过类比位移的合成引入向量的加法,通过一个个特殊的例子探索向量加法的性质、规律,都体现了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主要是类比和不完全归纳)的培养。当然,合情推理毕竟是一种或然推理,对其猜想出的结果尽量要做理论上的验证,如性质1的猜想与论证、例2两种方式的到达时间的比较就体现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4、的完美结合。3。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外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提出,中国学生普遍成绩比较出色,特别是在数学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而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正是下一个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由此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需,每一节课上都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如本节课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问题的变式引申,给学生提供一些提出

5、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的适度“布白台北香港上海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时间的保证;通过创设有争议的问题,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锲机。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问题情景一:如图1(多媒体投影),由于大陆和台湾没有直航,因此203年春节探亲,乘飞机要先从台北到香港,再从香港到上海,这两次位移之和是什么?学生(齐答):这人两次的位移的和是从台北到上海。教师:如果设A为台北,B为香港,C为上海,你能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一现象吗? 图1学生1:,并画出如图2所示的示意图。教师:你能总结这种加法规则的规律吗?学生2:如果一个有向线段的终点和另一个有向线段的起点相连,那么它们相加的结果是 图2以前一个有向线段的起

6、点为起点,后一个有向线段的终点为终点的有向线段.教师:很好!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尾首相接,首尾相连”。教师:在物理中,位移是一个矢量,也就是数学中的向量,上面叫做两个向量的和.对于两个尾首不相连的向量,我们怎么定义两个向量的和呢?(画出如图3两个向量和)。学生3:可以将向量平移,使它的起点与向量的终点重合,然后就和上面的一样了.教师:很好!这就是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图3即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来.教师:能不能平移向量呢?学生:可以。(投影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1向量加法的定义作法(1)如图4,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教师:当然根据向量相等的定义,我 图们还可以在平面上

7、任意选一点O)(2);(多媒体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这种作法叫做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要点:尾首相接,首尾相连。设计说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因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景,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向量加法法则的产生过程. 问题情景:当向量和共线时,三角形法则是否适合?教师给出如图5两组向量和,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按照“尾首相接, 图5首尾相连的原则作出。学生4很顺利的完成了向量和同向时的情况,学生在作向量和

8、异向时的情况时出现了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订正,进一步强调这种法则的要义。并借助几何画板给出如图动态的示意图,进一步说明这种法则满足向量共线时的情况。 图6设计说明:通过电脑动画的展示,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向量加法对共线向量一样适用。二。搭建支架,导出性质问题情景3:学生(齐答):相等。投影:学生6:相等。教师:等于什么?学生:0。下面有很多学生说不对,是。教师:注意两个向量相加的结果仍然是一个向量。投影:.()你能总结出一般规律吗?给个名字.学生7:,加法交换律(教师投影)。教师:这只是一个猜测,怎么验证呢?学生议论,用图形,很多同学在说。(4)如图所示的向量和,请两位同学分别作出和.两位同学在黑板

9、上作图如图7()、(2): 图7(1) 图(2) 图(3)教师:和相等吗?学生(齐声):相等。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两个图形正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很好!多媒体显示图7(1)、(2)经过平移,恰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教师: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力学中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它告诉我们在求两个向量的和时,可以把它们平移至同一起点的位置,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向量的和。(投影)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定义:若向量与是不共线向量,将向量与的起点平移到同一点(如图7(3),作平行四边形OAB,则。这个法则叫平行四边形法则。设计说明:通过特殊例子归纳出一般规律,旨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10、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严谨思维的能力。教师:比较两个法则的异同点?学生11:三角形法则强调两个向量的终点和起点相接,结果是先平移的向量起点作为和向量的起点,后平移的向量的终点作为和向量的终点。而平行四边形法则是把两个向量的起点平移至同一点,和向量就是它们的对角线.教师:很好!我们也用八个字概括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起点重合,邻边作形(平行四边形).问题情景4:(1)化简: , 。学生12:都是(2)你能得到什么规律?学生1:加法交换律。投影:交换律:。设计说明:书上采用图形直接证明,尽管比较直观严谨,但来的突兀,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推导,不仅自然流畅,而且

11、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向量加法的实质(起点可以自由选择)。(三)例题探究,变式引申例1 (投影投出)如图8,为正六边形ACDEF的中心,作出下列向量:();(2);(3).学生1:;教师:依据是什么?学生13:平行四边形法则。=,依据是(略有沉思) 图三角形法则。教师:对,是三角形法则的特殊情况。()呢?学生13:,不,。(下面学生在笑,刚才已经有人犯过这个错误)教师:很好,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应用两个法则要记住八个字:尾首相接,首尾相连;起点重合,邻边作形.问题情景(例的变式题): ; ; .给学生留下两分钟的思考时间.学生14:都是。教师:很好,你能总结出一般规

12、律吗?学生14:(沉思一会)如果几个向量相加,尾首逐个相连,结果为。学生15:不对,最后一个向量的终点必须和第一个向量的起点相同。教师:很好。投影投出这个结论,并用符号语言重新描述。 (投影)如果平面内有n个向量依次首尾连接组成一条封闭的折线,那么这个向量的和是零向量。(书上思考题的结论)如果这个边形的顶点分别记作A1,2, n,则变式思考: .教师:这个也就是学生14说的情况,结果应该是什么呢?学生:。教师:很好!利用三角形法则不难得到,这个结论常用,大家要记住。对于例1这个图形,你能设计出一个问题让别的同学解答吗?学生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他们纷纷主动提出问题,如: ; 等等,其他同学迅速给

13、出了解答。设计说明:美国著名数学大师波利亚说过,一个善于备课的老师,会拿出一道像样的题目,联系更多的知识.通过例1及其变式练习的解决,巩固了两个重要的法则,探索出书上思考题的结论,也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方法。例2. (投影投出)在长江南岸某渡口处,江水以2.5km/h的速度向东流,渡船的速度为25kmh。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如何确定?教师:船头能不能按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航行?学生(齐答):不能.教师:应该怎样?给学生留下四分钟的思考时间,教师巡视,将学生7的结果投影在屏幕上.(投影)教师:解题过程很好,计算也无误,好像少点什么?学生(齐答):答案。(师生共同补齐答案,答案为:渡船要垂直

14、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为北偏西30度。)教师: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如本题中“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是最关键的一条信息。然后联想相应的数学模型,如本题联想两向量的和的模型。变式练习:若渡船以km/的速度按垂直于河岸的速度航行,那么,受水流影响,渡船的实际航向如何(求出和河岸夹角的余弦值)?速度为多大?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几个学生求出实际航向和河岸夹角为30度,原因是受初中的结论(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斜边边长一半,则其对应的角度为3度)的影响,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势。教师及时进行点拨纠正。投影学生18的解题过程,这里从略。教师:对于例2及其变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19:这两种方式哪一种先到达对岸?教师:很好?同学们认为呢?学生有的说是第一种方式,有的说是第二种方式,下面有争论学生0:我认为是第一种,原因是航行的距离短.学生2:我认为是第二种,原因是航行的速度快。教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考虑的不全面,因为时间既和距离有关,又和速度有关,到底哪个先到呢?同学们做一下。大约过了四分钟,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学生22:第二种方式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