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76567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 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1关于甲烷,在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在此基础上,本节的教学内容将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按照大纲中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考虑到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饿了解,因此,很有必要在此向学生介绍一下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以免学

2、生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后面各节给出各种烃的代表物的分子结构模型,也是这个目的)。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结构上。教材在介绍甲烷的性质,是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能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为依据的。在教材中将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跟

3、甲烷与酸性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对比,说明虽然甲烷不能与酸性溶液反应,但这只能说明甲烷在通常条件下是稳定的,并不能说明甲烷不与所有的氧化剂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甲烷也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应当指出的是,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是不同的,下表中列出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重点:甲烷的化学性质难点:甲烷的分子结构、甲烷的取代反

4、应教学方法:讲演结合、自学引导、对比教学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2一、说教材(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地位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依据

5、: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2.过程与方法(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6、(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三)、教学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依据: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激学法 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学法: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材中没有把教材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把教材内容做为了解学科科学的生长

7、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本节课让学生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对于更好地展现学生多元智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智慧潜能,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三、教学过程:(一)引课:创新实验: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为什麽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突破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

8、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依据:1. 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不学生自身主体作用。2. 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去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主动构建有成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知识意义。具体做法: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西红柿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教师设置几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讨论结束,

9、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装置中确实存在电流且证明电子的流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实验结束教师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 。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最后用3D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并将图象定格让学生书写两电极反应式.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共同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投影生活中常见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图片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以上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的创造体

10、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学生问题意识独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三)、教学重点二:掌握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即给定多种药品(电极:锌片两个,铁钉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铜,酒精,四氯化碳四种溶液和电流计仪)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依据:1、STS教育观重视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认为能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论证比单纯地得到指向结论的结果同样重要或更重要。2.实验方法论认为,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3、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将探究性学习确定

11、为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胆处理教材,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这一讲授性知识变为实验探究性学习。该实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确定探究的方向,如何处理实验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加工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同时学习者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用集体的感知来丰富,强化个人的概括,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

12、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四) 化学史教育:教师讲述伏打电池发明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五)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六)练: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构成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而设。(七)作业:

13、家庭小实验:制作水果电池。目的:该实验为开放性创造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升华创造意识。四、说板书 板书直观清楚揭示本节教学两个重点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3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

14、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能力 方

15、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情感 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三、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