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成子养生堂】整理.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735509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杂病论【成子养生堂】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伤寒杂病论【成子养生堂】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伤寒杂病论【成子养生堂】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伤寒杂病论【成子养生堂】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伤寒杂病论【成子养生堂】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杂病论【成子养生堂】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杂病论【成子养生堂】整理.doc(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子养生堂】宗旨:成其健 与子康 一经承诺 百年相随养生博客: http:/ 旺旺:刘吉成 QQ:1487703279养生俱乐部:http:/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桂林左德序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六气主客第三伤寒例第四杂病例第五温病脉证并治第六伤暑脉证并治第七热病脉证并治第八湿病脉证并治第九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

2、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辨疟病脉证并治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辨胸痹病脉证并治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

3、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本书于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由于印数不多,不能满足需要,为应读者之要求,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之为中医临床、

4、教学、科研服务,特此再版。原手抄本为直排,现改为横排,药方后的“右味”,应为“上味”,为尊重原手抄本而未改。手抄本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现改用简化字,如“内诸药”改为“纳诸药”、“慄”改为“栗”、“疿(疹中有车)”改为“痱疹”、“氵啬”改为“涩”等;个别已通用又无简化字的如“鞕”、“疠”、“裩”等字未改;药方中泻心汤类中的“泄”字改为“泻”、“黄蘖”改为“黄柏”、“桃核”改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书中一些重复的药方按手抄本未删。又:原手抄本没有标点,为了便于阅读试加了标点,限于我们的水平,错漏难免。书后附有从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供研究书中主剂剂量时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卫

5、生局中医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伤寒杂病论简史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

6、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

7、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8、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去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

9、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

10、般占到60以上。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

11、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12、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

13、,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训之下,始亦疑之,及读至伤寒例一卷,见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尽载其中,于六经已具之条为并不重引,法律谨严,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发汗吐下后各卷,盖后人以读书之法,错杂其间,而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问仁者众

14、,问政者繁,何不各类其类,而惮烦若此耶!吾师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师虽承家学,不以医名,亦不轻出此书以三示人,余得之受业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术,得针灸之学于永川邓师宪章公,后随侍先严游宦岭南,与吾师同寅,朝夕相过从,见余手执宋本伤寒论,笑问曰:“亦嗜此乎?”时余年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领,正寻绎耳。”【师曰】 “子既好学,复知针灸,可以读伤寒论矣,吾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传,恐成坠绪。”遂历言此书颠末,及吾师家世滔滔不倦。先严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师事焉。今罗生哲初

15、为吾邑知名人士,从习针灸历有年所,颇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尽授之,余不负吾师,罗生亦必不负余,故特序其原起,罗生其志之,罗生其勉之。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平脉法第一【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