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715435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下法是中医的八法之一,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三承 气,扩大于张从正的儒门事亲 ,精细至吴鞠通的温病 条辨,明白此三家,则下法毕矣。一、寒下:以攻下为主1、大承气汤: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炙),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 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主治:(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3)里热实证之热 厥、痉病或发狂等。以痞(心下闷塞坚硬) 、满(胸胁脘腹 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 、实(腹中硬满,痛而拒 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

2、减)四证及苔黄、脉 实为依据。“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扬汤止沸,莫若釜底 抽薪”。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 可用之”。2、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克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 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主治: 阳明热盛, 燥屎初结, 痞满而实, 燥坚不甚之腑实证。 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 之力较轻。伤寒寻源“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 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 小凡矢未定成硬 未可与大承气者 可先以小承气试之

3、腹 中转矢气者 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 但初头硬后 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 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 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3、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五钱) 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 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 口渴心烦, 蒸蒸发热, 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 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 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 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 使之和缓。

4、 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 调 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 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 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医方考卷 1:“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 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 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 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 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 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 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 颇峻,为“峻下剂” ,主治痞

5、、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 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 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 ,主治痞、满、实而 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 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 “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二、温下:温热药与攻下药并用 1、温脾汤:寒积虚证 组成:大黄(四两),人参,甘草, 干姜(各二两),附子(一 枚,大者)。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 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具有温补脾阳, 攻下冷积的功效。主治:原方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 及霍乱, 脾胃冷实不消方。

6、现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 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 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附子配大黄为君,用 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 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 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 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 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 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 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2、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实证组成:组成: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 、细辛

7、二两。以水 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 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具有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的功效。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 舌苔白腻,脉弦紧。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本方从 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 本方意在温下, 故重用辛热之附子, 温里散寒, 止腹胁疼痛; 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 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 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 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 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

8、功。3、半硫丸: 组成:半夏 (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 ) 硫黄 (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 )各等分。上药 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 丸如梧桐子大。每次 1520丸(每次1.53g),空腹时用温 酒或生姜汤送下, 妇人醋汤下。 有温肾通便功效。 能除积冷, 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 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 温病条辨 “湿阻无形之气,气既 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 半夏能入阴。 燥胜湿, 辛下气, 温开郁, 三焦通而二便利矣”成方便读 :“此为命火衰微,胃浊不降而致,故以半夏和 胃而通阴阳,硫黄益火消

9、阴,润肠滑便,然后胃与大肠皆得复其常,所谓六腑皆以通为用也三、行下:行气与攻下并用 1、厚朴三物汤:组成: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 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 利为度。有行气除满,去积通便的功效。主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即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 疼痛,大便不通。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均由厚朴、 大黄、 枳实组成 ,但药量不 同。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小承气汤厚朴 三两 ,枳实三枚 ,大黄四两。前者意在行气 ,故君厚朴 ;后者意在 攻实 ,故君大黄。厚朴三物汤用于里实气滞 ,胀重积轻 ;小承气 汤用于里实气滞 ,积胀俱轻。

10、2、木香槟榔丸:组成;儒门事亲卷十二三法六门方。组成:木香、槟榔、 青皮、陈皮、广术(烧) 、黄连、商枳壳(麸炒,去瓤)各 一两,黄柏、大黄各三两,香附子(炒) 、牵牛各四两。上为细末,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 下。主治: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郁而化热所致脘腹痞满胀 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大便不通等症。本方木香、槟榔行气化滞,消脘腹胀满,且能除里急后重。 以牵牛子、大黄攻积导滞、邪热通便,以陈皮、青皮行气化 积,助木香、槟榔之力。以香附、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 气。枳壳下气宽肠。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且又止痢。全方 行气药与攻下药配伍,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效。四、补下

11、:温补与攻下并用1、黄龙汤:伤寒六书卷三。组成:大黄、芒消、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水二 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一沸。热服为度。 伤寒六书 :“治患心下鞕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 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 止之, 就如抱薪救火, 误人死者多矣。 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 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 直急下之, 名曰结热利证; 身有热者, 宜用此汤; 身无热者, 用前六乙顺气汤。 ”主治:肠胃燥热,气血两虚。下利清水,神昏谵语,腹痛拒 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方中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

12、朴荡涤胃肠实热,急 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 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 下之功。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 “黄龙汤是汉代由天竺的佛教传入中国,自有方处,鄙俗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 疾起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储,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 恶斯极。今近城寺别塞空罂口,纳粪仓中,久年得汁, 甚黑而苦,名曰黄龙汤” 。张氏医通云: “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 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 雨?”王旭高云: “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为佐,则能神其 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 。 (王旭 高医书六种 )陶

13、氏此方,攻补兼施,既下脾胃燥结,又致津 液润燥,专治脾胃之患,故称“黄龙汤” 。2、新加黄龙汤: 温病条辨方。 组成: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 另煎)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 麦冬(连心,五钱) 当归(一钱五分) 海参(洗,二条)姜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 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 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 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 服,酌服益胃汤一剂(益胃汤方见前) ,余参或可加入。主治:吴鞠通“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死 新加黄龙汤主之” 。即

14、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 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 焦黑燥裂。吴鞠通:“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 之法也。旧方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 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 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缓急,合人参补正, 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 麦、地、元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汁为 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再加海参者,海参咸 能化坚,甘能补正,按海参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 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以之为使也五、润下:滋润

15、药与攻下并用1、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方。 组成:元参(一两) 麦冬(连心,八钱)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主治:吴鞠通“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 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 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吴鞠通:“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 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涸之 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独取元参为 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 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 其并能解热结可知。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

16、胃络脉 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生地 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 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 为功。”“本论于阳明下证,峙立三法: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 用大承气;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 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 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液,所以回护其虚,务存津 液之心法也。”吴鞠通:邙日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 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 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 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吴鞠通:“温病下后,邪气已净,必然脉静身凉,邪气不净, 有延至数日邪气复聚于胃,须再通其里者,甚至屡下而后净 者,诚有如吴又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