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706998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兰亭集序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

2、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痛-悲)三、文本研习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

3、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

4、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

5、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

6、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

7、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凡中国文学作品,即是其作

8、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人生艺术。-钱穆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

9、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

10、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

11、,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四、课堂总结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五、作业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兰亭集序教案二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

12、钟情的性灵。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教学重难点: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环节:课前预习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课堂流程一、赏帖悟性1、字如其人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

13、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2)字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世殊事异/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向之所欣/及其所之既倦游目骋怀/人之相与(结构推断)2.解释下列句子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省略主语)或取诸怀

14、抱,悟言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二、赏景识趣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A辰雅暮春之初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B景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比较: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C人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

15、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D事雅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B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