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70390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抗凝

2、因子川(AT川)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

3、物。1. 手术前: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误扎静脉,静脉阻塞、静脉外伤或者是静

4、脉管壁和内膜损伤,均可激活凝血机制诱发血栓。( 4) 任何原因所致休克,手术时血压的波动、出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等,均可因低血压时间过长而使血流滞缓。( 5)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血管损伤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组织损伤和发生炎症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损伤内皮细胞,诱发静脉血栓,如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刺激内皮细胞合成组织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降低血栓调节蛋白。3. 术后凝血机制改变(1) 术后病人常继续禁食、禁水,或病人不思饮食,从而进一步致血容量不足。(2)术后卧床,制动及下肢包扎是下肢DVT的重要原

5、因。(3) 围手术期止血药物的运用。(4) 手术后怕出血而停用抗凝药物,致凝血功能增强。三、 围手术期DVT的诊断下肢DVT症状隐匿,80%的病人无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下肢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常见体征有下肢水肿,水肿严重时皮肤颜色青紫,其状态与血栓部位(受累静脉)、形成速度和程度有关。急性DVT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发绀或有淤点,亦可发热。严重时,可致动脉痉挛,表现为患肢剧痛、肿胀、股青肿、股白肿,甚至危及肢体和生命。围手术期DVT诊断难点有:1. 术后病人常缺乏下肢症状,医师常注意术后刀口情况及原发病,如不注意检查难以发现。2. 即使病人有下肢不适主诉,常易被忽视,尤其是腿部手术病人,骨科医师

6、常认为腿部症状是手术创伤反应。3. 医务人员对DVT,尤其是围手术期DVT认识不足,查房重点常关心原发病变,及与手术直接相关部位。4. 病人术后因搬动困难,查体有一定难度。围手术期DVT诊断确实有一定特点和难度,但仔细检查相关体征,如患肢轻度肿胀、有腓肠肌深压痛或Homan征(患肢足背屈时诱发腓肠肌疼痛),及时发现DVT并不难。必要时也可以依靠辅助检查,如超声诊断DVT,可清晰显示静脉及其内部血栓,反映血液回流速度,其对近端DVT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4%,对周围型DVT的诊断敏感率为88%,准确率达98%。亦有人报告,MRI与静脉造影比超声诊断更有效,敏感率达90%100%,特异性为75%100

7、%。静脉造影不仅能明确有无血栓存在,还可了解血栓存在的确切部位和大小,但因其为有创检查,并且造影剂对静脉血管有刺激,故不宜作为筛查手段。值得提出的另一种检测方法是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RNV),其简便、安全,与静脉造影符合率达76%95%,但对远端DVT的诊断不如静脉造影,因它对静脉血管无刺激,易被病人接受。四、 重视DVT的预防1. DVT的高发病率和其隐匿性的危害,促使人们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DVT与PE密切相关,几乎50%近端DVT病人存在无症状PE同时80%的PE病人被发现患有DVT(包括无症状DVT)。因此预防DVT也是预防PE。下肢DVT所致PE是无声杀手,PE病人猝死率极高,

8、43%的病人于发病后2小时内猝死,其中10%在1小时内猝死,36%在224小时内猝死,发病后1个月死亡病例仅占21%。2. DVT治疗效果不佳DVT由于不易及时被发现,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同时,DVT所致PE发生率和死亡率高;DVT也可发展成慢性肺动脉高压,成为慢性DVT后遗症。2. 五、DVT预防指南3. 1.DVT的预防总原则是:(1) 对有出血倾向的静脉血栓高危病人,应予机械性预防,如穿弹力袜(压力1530mmHg)。(2) 不需用阿司匹林预防静脉血栓。低分子量肝素(LMWH)、戊聚糖(fondaparinux)和阿加曲班等抗凝药均经肾排泄,在应用时应考虑病人的肾功能状况,必要时应以普通肝

9、素(UFH)替代。(4)神经阻滞麻醉时,预防性抗凝治疗需谨慎。2. 在不同条件下推荐的预防剂量普通预防量,UFH5000U/kg,每日2次或LMWH3400U/d;较高危病人预防剂量为UFH5000U,每日3次或LMWH3400U/d合并使用压力梯度长袜(GCS)或间歇充气装置(IPC)o3. 对外科手术病人的预防建议要按病人所处危险程度(低、中和高)分别实施。低危手术即小手术,病人年龄40岁,无危险因素,无需预防;中危是指中等手术,患者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年龄40岁,无危险因素;较高危手术及高危手术,也均按照手术大小、年龄,及合并危险因素而定。4. 对骨科手术患者的

10、预防建议骨科手术DVT发生率最高,尤以膝关节手术为著,因此,按ACCP指南建议,要给予病人LMWH高危剂量预防,术前或术后要口服华法林,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5,维持超过10天。因骨科手术易出血)建议术后06小时以高危预防量使用华法林,使INR达到2.0即可,持续时间可延长至1430天。5. 对妇科手术的建议考虑根据手术大小及有无危险因素,采用针对普通或高危患者的预防措施,对腹腔镜手术则无需预防。6. 对用华法林病人的术前建议(1) 术前4天停用华法林,将INR调至正常,预防性应用UFH5000IU或LMWH,并鼓励患者做腓肠肌运动。(2) 对有中度血栓危险者,术前4天停用华法林

11、,将INR调低,术前2天改用预防剂量肝素。(3) 对血栓高危病人,术前4天将华法林减量,术前2天可改用UFH或LMWH(4) 估计术中出血较多,且血栓危险较低者,应将INR降至1.31.5之间,不停药(术前45天减量)。7. 抗凝药物静脉冲击抗凝治疗时,肝素用量为6070U/kg,用法:1215U/kg/h,静脉滴注,使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达5070s,撤药时要逐渐停用,避免反跳性血栓及缺血事件发生。抗凝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下列并发症:(1) LMWH经肾排泄半衰期为1721小时,因此,肾功不全时,要慎用LMWH。(2) 抗凝治疗的最严重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因此要密切监测患者相关症状和体征。总之,临床上应将INR控制在2.03.0之间,不应超过3.0,高危病人INR应维持在2.4。(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