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69657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新龙小学 冯丽珍【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特别显得重要。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教材,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都能表达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情味和旨趣寓以语言文字为符号来表达,读者的努力自然应该是以语言文字的符号来理解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所以要体会作者的情味和旨趣,就必须从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入手。【关键词】语感 训练 语文教学 当前教育现状的剖析随着语文界有识之士们对前几年花样繁多、形式主义泛滥的教改的反思,“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训练”这一本是十分简单的常识终于被“扶正”,提到了语文教学的

2、重要位置。于是,“语感”的培养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成了当前的教研热点。其实,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教师所能援助学生的只此一事”。如果我们再追溯到古代的语文教学,也会发现,虽然那时没有“语感”一词,然而佛教參禅悟诗时所讲究的“妙悟”、“顿悟”、“了悟”、“心悟”等说法,就是今天所提的“语感”。这种“悟”就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不经过逻辑上精细的推理分析,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感知,从而获得整体上的认识理解。那么如何培养“语感”,使学生达到“悟”的境界呢?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及研究的问题。语感训练的重要性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

3、感染力,这极强的感染力之所以产生,完全在于读者的语感在起作用。例如在草原这篇课文的开头一段,假如让一个语感良好的学生来读,他便会随着词语进入视觉,在脑子里就展开了想象,这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色图画就立刻呈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进入了文章的意境。有的学生也许是见到过草原的,本来觉得草原的景物旷远、荒芜寂静,使人感到怅然。正如古人所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读到这段文章,领会着文章的意境,觉得作者把草原的景色写活了,便会情不自禁地得出“草原的景色多美啊”的结论,同时也会感叹作者的描写手法真是妙极了,从而在阅读中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快感。有的学生也许不曾见到过草原,不知道草原的景物是怎样的

4、。现在读了这段文章,领会着文章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么美,这也是一种快感。这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起作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语感的培养当然离不开语言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感训练,如不加指导,听其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去“悟”出语感来,两者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语文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对听、说、读、写能力起着制约作用的就是语感。这就是说,重视了语感的培养,将会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感训练时应注意的特性1、直觉性。是凭借着言语活动经验直接地对言语做出敏锐的感受,表现为瞬时

5、性地理解言语和判别言语。如阅读过程中,对标题的敏感,对所读句、段、章节的预想,对生字词的猜读,对所描绘情景的想象等。2、间接性。是相对直接而言的,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要学生领会课文的情和意,必须将语言文字转换成活脱的人物、场景、物体等,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对象的特征。3、整体性。是相对部分而言的,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孤立地看,可有不同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看,意思就十分明确。因此,应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整体地去感受。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作家风格、时代背景。4、模糊性。是对精确而言的,语感带主观性和经验性,因而是模糊的。指导阅读时,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语言

6、材料进行感性的把握,去填补空白、体验韵味,有些地方甚至允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感训练内容1、感知形象。感知形象就要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的“表象”。运用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变化过程,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响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主体画面,具体、鲜明、生动是形象感知的基本要求。2、感知意境。感知意境比感知形象更进一层,要求指导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有情境、理境、智境之分。有的作品以情取胜,情在境中,境中显情,令人遐想,如草原的第一段;有的作品以理取胜,理在境中,境中透理,令人回味,如

7、登鹳雀楼;有的作品以智取胜,智在境中,境中益智,令人神怡,如司马光破缸救小孩,曹冲称象3、感知风格。感知风格是通过语言文字对作品的情致、风味、语体、笔调、结构等进行感知,初步把握其特征。语感训练方法1、扎实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1)语音。发音标准、规范,“字正腔圆”。教师平日的“字正腔圆”是培养学生正确语感的重要样板,因此,教师要规范自己的发音。(2)词汇。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多在生活中积累词汇;根据词有表达概念的个别性的一面,让学生区别具体语境中词汇;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义,可以让学生读读想想作一番比较,再讲原因。(3)句子。可以从语句的语音组织形式和语法结构形式两方面进行。结论模式,教

8、师要指导学生由积累到概括,由具体到抽象,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特征,再造句。线型特征,是由升降、断续、快慢、轻重、长短等构成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句子的不同特征认真、规范地表达,要求自己说的每个句子的线型特征能起示范作用。2、依据教材进行语感训练(1)启发想象,建立图象。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灵活、完整地阅读语言,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在想象中把语言形成一幅幅画面,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2)引发生活经验,达到情感共鸣。阅读不仅是接受信息的手段,也是在感知过程中输出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过程。阅读中,要准确地理解词语、句子的真正意思和情味,只有和自己的生活经

9、验相结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3)在语境中欣赏、体味语言文字的美。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是在文章中、语段中存在的,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文字才富有意义。同样,语感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被欣赏。3、语感训练方法举偶(1)朗读A、基本方式。诵读、揣摩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B、要注意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读的主要形式是默读和朗读,有效的读的训练,都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着的,以问带读,以读促思,都是可行的。关键是教师以问带读,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在边吟咏、边 摩的气氛中,渐入作者的意境。C、形成内心视象激发语感。课文中有些词

10、语和标点符号结合在一起,富有鲜明的听感,通过朗读,形成鲜明内心视象来引发语感。D、调控。在教学中,可先指名试读,了解学生对课文感情的感受水平,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控,逐步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2)想象描述。在教学中运用想象,引导学生挖掘语言蕴含,借助想象感受语言。如:“鲁迅先生看着这个青年人走出去,手里的银元还是热的。”书的故事中“热”的含义较深。可问:银元为什么是热的?他为什么这样?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从这银元上你看到了什么呢?(3)追问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巧变问号,追问探究,引导多向思维,挖掘词句意蕴,进行感受语言。如穷人中桑娜告诉丈夫的那段话,可问:“唉”是什么词?她为什么叹气

11、?表达她什么感受?她为何告诉“两个孩子,在西蒙身边睡着了”?“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还不会爬”,这些丈夫是知道的,她为何还要告诉丈夫?(4)入境联想。“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如金色的鱼钩为引导感受老班长看到鱼跳出水面的高兴心情,问:如果你是老班长,这时你会怎么高兴,会说些什么?(5)模糊发散。运用模糊理论,巧妙捕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由此发散开去,且不求答案统一,从而感受语言。如粜米一课,抓“或多或少”一词问:旧毡帽朋友手拿一叠“或多或少”的钞票,会想些什么?(6)标点挖掘。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抓住重点标点引导剖析,挖掘内蕴,可较深刻地感受语言。如引导学生感受忆铁人中“哦?咳

12、!”可讨论:铁人为什么“哦“?”“哦”后是“?”,他有什么可问: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咳”后是“!”,表达了铁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比较。有些词语岁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达到“意会”。如视死如归中的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 掉了!”在学生理解“ ”是表动作后,可问:不用“ ”,还可用什么字?然后让学生比较。(8)生活体验。A、积累。指导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语感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经验这个前提,经常让学生读读有关语文学习的轶闻趣事、名人名言,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益处的。B、应用。叶老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但靠查字典,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教学中,通过原型启发,引发学生借助生活体验去感受语言。如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句,可发问:当你站立集市街头,往大街看,会看到什么情景?与走近看有什么不同?语感训练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有先确立起强烈的语感训练意识,再注意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才有可能用得得法。【参考文献】1、冯克诚. 实用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小学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1.1955页2012页. 2、袁桂林.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