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单 元 目 标、重 难 点周次单元(章节)目标重 难点课时 1周第一章第一课 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课时2周第二课陆地生活的动物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3课时3周 第三课 空中飞行的动物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2课时第二章第一课 动物的运动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1课时4周第二课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实验的实施难点: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2课时5周第三课 社会行为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难点: 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2课时单 元 目 标、重 难 点周次单元(章节)目标重 难点课时 6周 第三章第一课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课时 第二课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课时7周课时课时8周 课时课时9周课时11周 课时课时 12周课时 课时 13周课时 课时14周 课时课时15周课时课时 16周课时课时 17周课时 18周 19周 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说出动物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2.说出水生动物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难 点教学重点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板 书 设 计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1、 鱼:(1)游泳:(2)呼吸:2、其他水生动物:3、水域环境的保护: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动物的多样性归纳总结出:1、动物种类的多样性;2、动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一、常见的水中动物——鱼1、游泳:(1)体型呈梭形、鳞片; (2)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3)鳍: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呼吸:(1)鳃是呼吸器官2)鳃的结构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二、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们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它们体表有甲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水域环境的保护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学生根据书中的表格进行举例并填表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并会报总结结果1、四人一组,根据实验报告提纲,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相互交流,质疑答疑,作好记录2、认真观察录像,分析理解鱼类的活动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4.利用CAI引导学生总结出鱼鳍的作用5、四人一组,根据实验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观察鱼的鳃丝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鱼在水中呼吸的原理6、四人一组,根据实验和录像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点7、四人一组,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归纳整理,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观察各种动物标本,并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和问题,表述各自的观点,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利用录像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播放录像奇妙的海底世界质疑:鱼为什么能适于在水中生活? 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分析鱼类的共同特征通过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组织学生自主看书,观察标本并相互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拔、指导下,完成答疑、解惑质疑:利用录像展示水域污染情况,并提出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课堂小结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教学反思在本节教学中,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人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现了在动中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习理念,这一点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难 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板 书 设 计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蚯蚓:3、兔:4、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推测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关的器官系统)2、观察兔的标本思考其前后肢的长度(思考推测兔的跳跃与前后肢长短的联系)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思考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挂图(与人体的内部结构图进行对比,如心脏的位置和结构,消化道等,进而推测兔与人的食性不同及分类地位关系)。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1、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2、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3、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4、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井分析原因2、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