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514046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古代日本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准确无误地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3.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2、。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6世纪前的日本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知识点二 大化改新 2.背景: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3时间及人物:从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孝德天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4.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5.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

3、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6.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8.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世纪前的日本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

4、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探究二 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 素)。 说说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时间:646年;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谈谈大化改新的意

5、义。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谈谈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探究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 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幕府统治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

6、仓。 3.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

7、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2、日本的统一: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

8、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时间:646年;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

9、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三 【教学过程】 第一篇章:蛮荒之地,大和民族初统一 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处的“乐浪海”就是指现在的“日本海”。由此我们得知1世纪时,日本有00多个小国。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由此我们得知,在东汉光武帝

10、的时候,日本国王派遣使者来到洛阳,表示愿为臣藩,求汉朝皇帝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王册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受赐“汉倭奴国王颖。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由此我们得知,日本有30多个小国曾与汉朝发生过“通史”关系。 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当时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统治该国的女王称“卑弥呼”。据记载,公元二三八年,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 据公

11、元48年大和倭王致刘宋顺帝表记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由此得知: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是在本州中部兴起的一个政权,它建立了大和国,如今日本的主体民族就是大和民族。 大和国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权。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都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这就构成了大和国的这样的社会结构:大王贵族部民、奴隶。 “部”是大和国的生产形式,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海部”,此外还有织锦部、锻冶部,由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组成。“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阅读材料:“世

12、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老师:根据材料回答,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1:统治阶级内讧 学生2:下层民众反抗 老师:因此。六七世纪时的日本,政局动荡。 面对当时日本社会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大贵族奴隶主实力强大,政局混乱的局面,在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以中臣镰足为代表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中臣镰足对当时的权臣苏我入鹿父子等人擅权专政的做法非常不满,想要改造日本社会,只有除掉苏我父子。于是,他和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起来发动了政变,刺杀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

13、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这场政变称为“乙巳之变”。在政变之后,当时的日本急需要进行改革,并且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 老师:日本改革向谁学习 学生:中国 老师:为什么向中国学习 学生: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往来,经常派遣使者到中国来。 老师:那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由此看出,当时的中国繁荣稳定。 据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由此看出,日本选择以中为师,全面向中国学习。 第二篇章

14、以中为师,强国富民渐安定 为了向中国学习,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到唐朝,这些使者称为“遣唐使”。唐朝建立后的两百年间,日本正式派使者来到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或未到达唐朝的共6次。每次最少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人;3年的一次共594人;88年的一次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实际到唐的只00人左右。 据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记载:“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由此看出,日本的制度改革,多数是模仿唐朝的。如唐朝时的政治体制是三省六部制,而日本改革后的政治体制是二省八官制,日本模仿唐朝制度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原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那“天皇”这一称呼是何时出现的呢 据日本书纪记载,608年,日本第二次派遣隋使,并在向隋炀帝递交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 日本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