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512711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屏风(pn)宿松县(xi) 上干云霄(n)B惠济(j) 载其事(zi) 楼观亭榭(un)C渺弥(n) 泊湓浦(b) 徙倚久之(y)D溯流(s) 烽火矶(j) 鸥鹭灭没(m)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又秋深潦缩潦:积水 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幸:幸而C信造化之尤物也信:相信 D尝加营葺葺:修补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信造化之尤物也 B与江山相发挥C首尾才六日 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4以下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B

2、.C. D.5以下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倒影水中B泛彭蠡口 C今为定江军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6以下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肩之所倚(y)莫不中音(zhn)B砉然向然(xin) 技经肯綮(qn)C批大郤(x) 岁更刀(n)D导大窾(kun) 发于硎(xn)7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乃中?经首?之会中:符合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引导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8以下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B而刀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3、吾尝终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9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善刀而藏之10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视为止,行为迟B虽然,每至于族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1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垓下(i)乌骓马(zhu) 数阕() 美人和之(h)B麾下(hu) 五千骑(q) 田父(f) 斩将刈旗(y)C自度(du) 能属者(zh)溃围(ku) 瞋目叱之(chn)D、y船 十余创chung 披靡(m) 怜而王我(wn)12从词类活用看,以下句子中加

4、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那么夜起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3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14以下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C然今卒困于此卒:却 D马童面之面:面对15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A项王乃大惊曰 平明,汉军乃觉之 B以故汉追及之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C汉围之数重 乃分军为三,复围之D吾为公取彼一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16.以

5、下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渭流涨腻(zhn) 不霁何虹(j)骊山(l)B.妃嫔(bn) 辇来于秦(nin) 囷囷焉(qn)C.剽掠其人(pio) 弃掷逦迤(y) 锱铢(z)D.直栏横槛(jin)在庾之粟粒(y) 管弦呕哑(u)17.以下加点实词含义一样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一之谓甚,其可再乎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8.以下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

6、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9.以下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二、文本阅读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7、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那么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0、对以下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一样,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一样,句的两个“而也一样。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一样。21.以下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锱铢:极其贵重的东西南亩:泛指农田九土:九州,代指全国呕哑

8、: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戍卒:指陈胜、吴广等楚人:指刘邦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 BC.D22.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写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三、课堂延伸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9、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23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B庄周忿然作色曰忿然:生气的样子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游玩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肆:店铺、市场24以下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D赵氏求救于齐25以下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为

10、哪一项()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26翻译下面的句子。(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译文:_(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译文:_(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译文:_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A“宿读s;B.“载读zi,“观读un;C.“弥

11、读m。2、答案C解析信:诚然。 3、答案C解析副词,才。4、答案D解析D到,来到/靠近,面对着;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5、答案D解析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 6、答案C解析“郤读x。7、答案B解析导:顺着。8、答案D解析D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A.介词,替/介词,被;B.介词,从/介词,比;C.而: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9、答案C解析A向响;B.盖盍;D.善缮。10、答案D解析A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生理上的天然构造。今义:天然的道理。11、答案C解析A“阕读qu;B.

12、“骑读j,“父读f;D.“创读chun。12、答案D解析D名词用作动词。A、B、C为名词作状语。13、答案D 14、答案C解析终于。 15、答案C16、答案D,解析A“骊读l;B.“嫔读pn;C.“剽读pio。17、答案C,解析A“一:统一;数词。B.“爱:喜欢;吝啬,吝惜。C.“取:动词,拿。D.“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18、答案D,解析A“焉:形容词词尾;语气词。B.“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于都为“比。19、答案C,解析A古义:宫室构造参过失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珍宝

13、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并管理、方案或组织的意思。D.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二、文本阅读20、答案B,解析之:代词;助词“的。而:转折;承接。21、答案B,解析结合课文译文。22.答案C,解析理解“可怜词义,“同情分析不对。三、课堂延伸23答案C解析游:游说。24答案B解析B介词,在;A、C、D为介词,向。25答案D解析“迂腐理解不对。26翻译下面的句子。答案(1)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2)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参考译文: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斤,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