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模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48386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数学教案模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数学教案模板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数学教案模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二数学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2、是等边三角形.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II例题与练习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3.P56页练习1、2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

3、角形的条件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初二数学教案模板2分式的乘除(三)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讲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之前,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分式乘法的法则,计算=,=,顺其自然地推导可得:=,即=.(n为正整数)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17例5第(1)题

4、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四、课堂引入计算下列各题:(1)=()(2)=()(3)=()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为正整数)的结

5、果吗?五、例题讲解(P17)例5.计算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六、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1)=(2)=(3)=(4)=2.计算(1)(2)(3)(4)5)(6)七、课后练习计算(1)(2)(3)(4)八、答案:六、1.(1)不成立,=(2)不成立,=(3)不成立,=(4)不成立,=2.(1)(2)(3)(4)(5)(6)七、(1)(2)(3)(4)初二数学教案模板3分式的加减(一)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

6、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是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必须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所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的.在求出最简公分母后,还要确定分子、分母应乘

7、的因式,这个因式就是最简公分母除以原分母所得的商.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2)写成“分母不便,分子相加减”的形式;(3)分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4)分子、分母约分,将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2.P19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

8、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3.P20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与各支路电阻R1,R2,

9、Rn的关系为.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R2,列出,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四、课堂堂引入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3.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

10、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4.请同学们说出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五、例题讲解(P20)例6.计算分析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补充)例.计算(1)分析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解:=(2)分析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

11、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解:=六、随堂练习计算(1)(2)(3)(4)七、课后练习计算(1)(2)(3)(4)八、答案:四.(1)(2)(3)(4)1五.(1)(2)(3)1(4)初二数学教案模板4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命

12、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知识目标: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1:复习提问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13、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1/5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C,ADB=ADC=90又AB=AC,AD=AD,ABDACD.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ACD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

14、,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图所示在ABD和ABC中,AB=AB,B=B,AC=AD,但ABD与ABC不全等)”.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2:引入新课(1).“HL”定理.由师生共析完成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求证:RtABCRtABC证明:在Rt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又在RtABC中,AC=AC=AB2一BC2(勾股定理).AB=AB,BC=BC,AC=AC.RtABCRtABC(

15、SSS).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2/522AB从而肯定了第一位同学通过作底边的高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对于(1)、(2)、(3)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

16、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已知:RABC和RtAB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如图).求证:RtABCRtABC.证明:在RtBDC和RtBDC中,BD=BD,BC=BC,RtBDCRtBDC(HL定理).CD=CD.又AC=2CD,AC=2CD,AC=AC.在RtABC和RtABC中,BC=BC,C=C=90,AC=AC,RtABCCORtABC(SAS).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后再总结。3:做一做问题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