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475931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农村体育概念界定,农村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农村体育发呈现状、影响因素,农村体育人口的研究分析,建国以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农村体育文化的分析这几种方面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综述。 核心词:中国;农村体育;人口;观念;综述 1 前言国内是农业大国。九亿多农民的体育状况必然关乎到全民健身事业迈进的步伐,关系到国内体育强国的建设。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村体育的发展,近十近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在一定层面上农村体育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尽人意。面对这一状况,旨在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做更多的研究总结,但愿能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

2、的理论指引与建议。2国内农村体育文献综述2.1农村体育的概念 农村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农村竞技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群众体育三部分的总称,如董新光在国家体育总局社科课题的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将她研究中的农村体育,界定为涉及全县行政辖区范畴内的县城、乡(镇)、村;各个行业系统、机关、学校公司事业单位的体育,及其界定的农村体育,是区域内的所有体育,是按照体育法规定的,农村体育涉及农村的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构成部分。 狭义的农村体育是指农村群众体育,大多数的农村体育调查研究者倾向于这个界定。 这样的研究就可以集中于明确的单一研究对象,有助于明晰问题,将研究进一步下去。

3、如袁艺在农村体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界定和探讨中,基本上指向大众体育这一范畴。这种界定可以将农村不同于都市社区体育的诸多特色辨析出来,构成独特的研究对象,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取向与根据。 那么我们一般研究的农村体育可以总结为两个共通点:农村体育“农村”的范畴涉及县、镇、乡、村,小城乡亦在其列。农村体育的参与对象重要是农民。2.2农村体育重要特点 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2.3农村体育的发呈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国内农村体育的发呈现状重要体现为:体育基本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体育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体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体育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缺少相应的体育管理组织

4、;参与体育主体力量流失等1-2。国内农村体育在总体上仍处在水平低、基本差、不平衡、投入少”3的状态。虽然总体上国内农村发展比较滞后,但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也开始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农村体育初见成效,体育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正在形成”4。制约国内体育发展的因素重要有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的思想观念等4个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的体育观念意识淡薄是核心影响因素。以经济中档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最为明显5。对策重要涉及:强化政府职能,提高领导结识;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体育发展与设施建设提供经费保障3;注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6-7;以小城乡为重点推

5、动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等8。2.4农村体育人口的调查分析 体育人口(狭义上)是反映一种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青睐,自然也成为了农村体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受国内农村体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制约,国内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较少已成为客观事实。据1996年国内体育人口的调查记录成果显示,在所有体育人口中,都市人口55.11%而占国内人口73.92%的农业人口,其体育人口仅占44.89%9。中国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城乡居民有13.1%达到“常常锻炼”的原则(即为国内目前常用的体育人口鉴定原则)10,乡村居民为4.1%,城乡大。此外,尚有学者根据农民的特点对农村体

6、育人口的原则进行了界定,如张峰将1周参与2-3次以上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以上者定为常常性参与者(即狭义的体育人口);平均2周参与1-2次以上身体锻炼者定为参与者1月参与1-2次身体锻炼者定为偶尔参与者(即广义的体育人口)11。固然,此种界定原则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均有待商榷,但至少是对老式体育人口鉴定原则的一次修正,也为国内农村体育人口鉴定原则的研究做了铺垫。此外,尚有对部分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调查,如张峰根据上述农村体育人口鉴定原则得出陕西农民狭义体育人口为6.5%11;湖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极低,男性为18 ,女性为212。2.5建国以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中国现代史

7、上,农村体育思想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新的起步阶段(1949一1956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了共同大纲,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倡导国民体育”。随后,朱德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目前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的标语。1952年,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毛泽东同志刊登了重要发言,并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这一语为新中国体育方针的确立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本。1956年6月,国家体委和青年团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体育为民服务”的全新的农村体育思想。 第

8、二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螺旋式发展阶段(1957一1965年):1958年,在“体育大跃进”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引下,国内农村体育思想呈现“泡沫状”,在这种“泡沫”思想的指引下,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背倒而行,因而导致盲目追求体育工作的短期阶段效益和目的,忽视体育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如1958年提出在四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使农村体育基本普及,5年内实现每乡有2个体育场、一种体育馆、一种辅导站、1个游泳池的原则;接踵而来的三年自然劫难,致使国家体委放松了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指引,农村体育思想停滞;在这万分危机的关头,国家体委把国务院提出的“调节、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与国内农村体育

9、工作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提出了适应农村体育发展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模式。如倡导“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原则、结合民兵训练开展农村体育活动、“行业体操”模式的推广等16。这一时期对农村体育思想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的还在于:一是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涉及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成立、各省市体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创设以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和报告会的召开等;二是体育宜传工作的展开,涉及开办对外宣传的中国体育期刊、发行历史上第一张全国性的体育报)等。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为农村体育思想的演变、发展、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源泉。 第三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的扭曲发展阶段(1966一1

10、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体育事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然而恰在这段非常时期内,农村体育却浮现了“繁华”景象,国内亦有部分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畸形“昌盛”17。究其因素:一方面,农村社会相对稳定,大批思想解放且受过学校教育的知识青年,从都市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为实现中央下达的“再教育”任务,农村的社(乡)队(村)为她们提供了体育活动场合,有思想的知识青年作为农民体育活动的骨干,她们激发了农民对体育的热爱之情,增进了农民对体育的认同感,增进了“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体育的“昌盛”;另一方面,“四人帮”基于政治需要,在广大农村大搞形式主义体育建设,致使农村体育披上了浓

11、厚的政治色彩外衣,形式主义、政治教条化思想充塞了农村体育思想,使其扭曲变形。 第四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徘徊阶段:改革开放前后,在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辟理念指引下,尽管国内政府采用了一系列增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尝试,如1978年国家体委在县体育工作调查会上,制定了有关做好县体育工作的意见、1982年国家体委与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及1986年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等,但农村公共体育基本设施却仍然非常单薄,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事业起色不大。究其因素,一方面也许是改革开放时期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流向都市,导致农村体育思想主体构造断层。农村富有思想的中青年一代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新时期体

12、育思想的传播与弘扬。另一方面也许是所谓的“拔根一代”缺少新的体育思想导致的。“拔根一代”是指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丧失了优良老式,又没有建立起新的社会寄托和依托形式,在农村中找不到方向感,对农村缺少感情,事实上不乐意扎根于农村这块土地上而漂浮的一代人18。她们缺少对乡村宏伟蓝图规划的动力,在思想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体育的价值观上自然会产生偏差,因而无法肩负起创新农村体育思想的重任。 第五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勃兴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响应邓小平提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建设的号召,中国农民体协组织开展了“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并建立了两年一届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比活动

13、。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筹划纲要,指出要“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比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指出“农村应当发挥村民委员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这些文献的颁布,既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层面上的指引。,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有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增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群众性体育事业重要构成部分的农村体育也应当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实现对广大

14、农民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把其参与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中其内涵的真正体现。可见,农村体育发展的人本思想正日益得以倡导。2.6农村体育文化的分析 当人们发现体育由单一的生物功能向多元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等演变时,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重。有学者对农村体育文化的概念、特性进行了界定,觉得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区特色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民的体育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体育文化实践中形成并积

15、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构造,它所体现的是农民心灵的世界、人格特性以及文明开化限度。农村体育文化的特性有封闭性、边沿性、落后性13。国内农村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村体育文化基层组织管理和指引的作用比较单薄;农村居民体育文化意识单薄,参与的自主性缺失;农村体育文化投资、开发梁道少,资源匮乏;农村体育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无法满足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14。针对上述问题,有学者提出依托高校对“村官”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是实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目的的开创性措施,是彻底解决“体育文化下乡进村扎不了根”的新尝试、新举措15。 3总结 总体来讲,国内农村体育发呈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与现实社会的大背景联系不够紧密,缺少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构造变迁下的社会条件进一步研究,多学科理论视角渗入局限性,理论色彩淡薄,致使某些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受到影响。国内农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质量不高。此后,如何加快农村体育人口的发展提高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质量,将是农村体育研究的一种重要议题。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始终都是学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研究成果相对丰富。此文仅从以上几种方面对目前国内农村体育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恕不能全面概括国内农村体育的各方面。参照文献1韩军,王斌,马红宇.国内农村体育发展思考.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