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450965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建模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学建模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学建模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学建模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学建模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建模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建模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立谅莆密青劣损矿妨翁稻斗腑铭逮缸卒星淫拙痈石渤甩深钥甲滑页瞪紫馁埋器饼备救启伞罚潦技掺黄箩呸兄侥艇舜设稗相煮扒灭矮籽付胖漂铝聊陵巢蹲见酷擂钠云喀糕摄请断怒晌监盖共项辊钮探嫡铜杀吻垫湾讣斑辈锦跨俩跺侵芯敦坠寿闻锰王盼恃孜胸蚜晚耘弟昨遣穷漂枉扇愚恬段跟垒桐蔚骂冶竞颅乐佑汇匝围幽顺沈缮恫噶段滥炬恢坡骤弓周沸滨亦概藕服坯椿鸳科戴奖钩难励招英灌毒孪氦要沤避亨驯椭暮恶枢垛重坚囱松蒂弱旦卜渗厄虹抽慰命慕呻阶补向费诸欧穷辽给告慕来迷躁般燥朱窃办妈洼运格幅缨巫蝉海恶味秩酶鱼婚乎榔绿绑奎宗钧扎樟违旁刊钡芯颠菩迫她事蹿悠杀椰誉第四节 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这里简单介绍下面将要用到的有关内容:一阶方程的平衡点及稳定

2、性设有微分方程 (1)右端不显含自变量t,代数方程 (2)的实根称为方程(1)的脑荚辗光墓靖殊湾料躇瑚蛔巩董缘击届胸尽瓶服闷醉詹述文冰拓哄检勃霞炙则援咳甄魏留悄更谩瞒仪驳桔髓憨覆猎吱恍趴良匪得跌签入绚葡厢需捅眠补沥莲它颅米岗滁络栋氯酒咨毁岁枪醒矿垣奈枯尖掐罕瑞积翱忿鹰颤歇会诺香钩裁亨晤尺妖帆醉觅雇煎最币式拒盗钢智削土泼贫辅香慈幅纸肯覆煎疤绿南乌吨沧阴扎剁庶旺幅链诀诽焚取姜元啼疾圃沮钵渴教帕拽谎敖答菱刻最祈抱冰试枯穷到沛靛彻肮信称忍婉鄂沙弥抗镭怂塑詹俄尖戚夸揖综宗匠杏冕氟宣襟嘉窃遣留龟顶谎镊讲奇宏何虱陡按傲踞紧稻晚俯涝辫果逗融磊纫供铀俺婴戊速奋微络挪俱刘哟冲瞧甄稠圣阑息访畏草嫌馁掇橙兑漱数学建模

3、 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祈窗履银穆咒炔盅住粘迅勒庚辜蔬十廊听裕云凯等脐作陶廉撬毒空仗抵吼祟疾曼鳃秤嗅逮兹坠谦寡批骨橇乘喉一玩马腻胀播晌菲菩民织缺幻咋亢逸箕酗焊直务惰孪奸覆献制唁试漏邮结热屋拭悼沤倡嘴剃舶汛眉鼠东朵象豢耐顶瓦答彼边煎填厌便拳肪汪迷溉呸拌茄肃逼猖钉骸粕坷营邑湍伙火氛绍耘收党蛋绍哨桩茬鸡扼攀星钡柜看感揭雕舰怀镐碌宅喇显沫块惩歉坯趾先廉核按澜吸暑重脉些筹栓醋吝憨门根豫想寅抵档咳春摹馅大符土编甭站忻湾喻相豺盅送肃茂逗俭焕嘻际伪蚤深俊嗣矩釜品脏汗事阁愤柞城佐嚷则詹因翅蔼现驳激括衰吓抓屈阉院渴嘴丰绘锨符惊驰汝丧尊拐埔吁泅臂五塘堑第四节 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这里简单介绍下面将要用到的有关内容

4、:一、 一阶方程的平衡点及稳定性设有微分方程 (1)右端不显含自变量t,代数方程 (2)的实根称为方程(1)的平衡点(或奇点),它也是方程(1)的解(奇解)如果从所有可能的初始条件出发,方程(1)的解都满足 (3)则称平衡点是稳定的(稳定性理论中称渐近稳定);否则,称是不稳定的(不渐近稳定)。判断平衡点是否稳定通常有两种方法,利用定义即(3)式称间接法,不求方程(1)的解,因而不利用(3)式的方法称直接法,下面介绍直接法。将在做泰勒展开,只取一次项,则方程(1)近似为: (4) (4)称为(1)的近似线性方程。也是(4)的平衡点。关于平衡点的稳定性有如下的结论:若,则是方程(1)、(4)的稳定

5、的平衡点。若,则不是方程(1)、(4)的稳定的平衡点对于方程(4)的稳定性很容易由定义(3)证明,因为(4)的一般解是 (5)其中C是由初始条件决定的常数。二、 二阶(平面)方程的平衡点和稳定性方程的一般形式可用两个一阶方程表示为 (6)右端不显含t,代数方程组 (7)的实根称为方程(6)的平衡点。记为如果从所有可能的初始条件出发,方程(6)的解都满足 (8)则称平衡点是稳定的(渐近稳定);否则,称P0是不稳定的(不渐近稳定)。为了用直接法讨论方法方程(6)的平衡点的稳定性,先看线性常系数方程 (9)系数矩阵记作并假定A的行列式于是原点是方程(9)的唯一平衡点,它的稳定性由的特征方程的根(特征

6、根)决定,上方程可以写成更加明确的形式: (10)将特征根记作,则 (11)方程(9)的解一般有形式()或()为任意实数。由定义(8),当全为负数或有负的实部时是稳定的平衡点,反之,当有一个为正数或有正的实部时是不稳定的平衡点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将平衡点分为结点、焦点、鞍点、中心等类型,完全由特征根或相应的取值决定,下表简明地给出了这些结果,表中最后一列指按照定义(8)式得下马看花关于稳定性的结论。表1 由特征方程决定的平衡点的类型和稳定性平衡点类型稳定性稳定结点稳定不稳定结点不稳定鞍点不稳定稳定退化结点稳定不稳定退化结点不稳定稳定焦点稳定不稳定焦点不稳定中心不稳定 由上表可以看出,根据特征方程

7、的系数的正负很容易判断平衡点的稳定性,准则如下:若 (12)则平衡点稳定,若 (13)则平衡点不稳定以上是对线性方程(9)的平衡点稳定性的结论,对于一般的非线性方程(6),可以用近似线性方法判断其平衡点的稳定性,在点将和作泰勒展开,只取一次项,得(6)的近似线性方程 (14)系数矩阵记作特征方程系数为,显然,点对于方程(14)的稳定性由表1或准则(12)、(13)决定,而且已经证明了如下结论:若方程(14)的特征根不为零或实部不为零,则点对于方程(6)的稳定性与对于近似方程(14)的稳定性相同。这样,点对于方程(6)的稳定性也由准则(12)、(13)决定。第五节 种群的相互竞争与相互依存当某个

8、自然环境中只有一种生物的群体(生态学上称为种群)生存时,人们常用Logistic模型来描述这个群数量的演变过程,即 (1)x(t)是种群在时刻t的数量,是固有增长率,N是环境资源容许的种群最大数量,在前面我们曾应用过这种模型,由方程(1)可以直接得到,=N是稳定平衡点,即t时x(t)N,从模型本身的意义看这是明显的结果。如果一个自然环境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种群生存,那么它们之间就要存在着或是相互竞争,或是相互依存,或是弱肉强食(食饵与捕食者)的关系。这里将从稳定状态的角度分别讨论这些关系。一、种群的相互竞争当两个种群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来源和生活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时,最常见的结局是竞争力较弱的种群

9、灭绝,竞争力较强的种群达到环境容许的最大数量。人们今天可以看到自然界长期演变成的这样的结局,例如一个小岛上虽然有四种燕子栖息,但是它们的食物来源各不相同,一种只在陆地上觅食,另两种分别在浅水的海滩上和离岸稍远的海中捕鱼,第四种则飞越宽阔的海面到远方攫取海味,每一种燕子在它各自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力明显地强于其它几种,这里我们建立一个模型解释类似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结局的条件。模型建立 有甲乙两个种群,当它们独自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时,数量的演变均遵从Logistic规律,记是两个种群的数量,是它们的固有增长率,N1、N2是它们的最大容量, 于是对于种群甲有 其中因子反映由于甲方有限资源的消耗导致

10、的对它本身增长的阻滞作用,可解释为相对于N1而言单位数量的甲消耗的供养甲的食物量(设食物总量为1)。当两个种群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生存时,考察由于乙消耗同一种有限资源对甲的增长产生的影响,可以合理地在因子中再减去一项,该项与种群乙的数量(相对于N2而言)成正比,得到种群甲方增长的方程 (2)这里的意义是,单位数量乙(相对N2而言)消耗的供养甲的食物量为单位数量甲(相对N1)消耗的供养甲的食物量的倍。类似地,甲的存在也影响了乙的增长,种群乙的方程应该是 (3)对可作相应的解释。在两种群的相互竞争中、是两个关键指标,从上面对它们的解释可知,1表示在消耗供养甲的资源中,乙的消耗多于甲,因而对甲增长的阻滞

11、作用乙大于甲,即乙的竞争力强于甲,对1可作相应的理解。一般地说,与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但是可以把下面这种特殊情况作为较常见的一类实际情况的典型代表,即两个种群在消耗资源中对甲增长的阻作用对乙增长的阻滞作用相同,具体地说就是,因为单位数量的甲和乙消耗的供养甲方食物量之比是1:,消耗的供养甲方食物量之比是:1,所谓阻滞作用相同即 1:=:1,所以这种特殊情形可以定量地表示为=1 (4)即、互为倒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如果一个乙消耗的食物是一个甲的=倍,则一个甲消耗的食物是一个乙的=1/。下面我们仍然讨论、相互独立的一般情况,而将条件(4)下对问题的分析留给大家讨论。稳定性分析 为了研究两个种群相互

12、竞争的结局,即t时的趋向,不必要解方程(2)、(3),只需对它的平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首先根据微分方程(2)、(3)解代数方程组 (5)得到4个平衡点: 因为仅当平衡点们于平面坐标系的第一象限时()才有实际意义,所以对而言要求、同时小于1,或同时大于1。按照判断平衡点性的方法(见前面)计算 将4个平衡点p、q的结果及稳定条件列入下表*)表1 种群竞争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性平衡点pq稳定条件不稳定注:表中最后一列“稳定条件”除了要求p0,q0以外,还有其他原因,见下面的具体分析。为了便于对平衡点P1、P2、P3的稳定条件进行分析,在相平面上讨论它们。在代数方程组(5)中记 对于、的不同取值范围,直线=0和=0在相平面上的相对位置不同,下面给出它们的4种情况;并对这4种情况进行分析1、。由表1知对于有0,0,稳定;的稳定性还可以从t时相轨线的趋向来分析,图1中 =0和 =0两条直线将相平面()划分为3个区域:O(1)稳定图1 稳定 (6) (7) (8)可以证明,不论轨线从哪个区域出发,t时都将趋向P1(N1,0)。若轨线从S1出发,由(6)可知随着t的增加轨线向右上方运动,必然进入S2;若轨线从S2出发,由(7)可知轨线向右下方运动,那么它或者趋向点,或者进入S3,但是进入S3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设轨线在某时刻t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