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436103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灰质 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分布于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质。 白质 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其新鲜标本颜色呈白色,而称白质,分布于大小脑内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神经核 在中枢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神经节 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节。反射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反射弧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任何一环发生故障,反射就不能进行。躯体神经 分布于皮肤、运动系统(骨、关节、

2、骨骼肌),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内脏神经 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尼氏体 嗜碱性物质,由大量平形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期间游离的核糖体组成。光镜下,碱性染料可将其染成深蓝色的颗粒或块状。尼氏体为神经元合成蛋白最活跃的部位,是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中心。运动终板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形成纽扣样膨大,并与骨骼及纤维形成突触样连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Golgi I型神经元 高尔基I型神经元轴突较长,可延伸到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个部分延伸到另一个部分,又称为投射神经元。Schwann 细胞

3、 施万细胞(雪旺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筒状包绕周围神经的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闰绍(renshaw)细胞 小型中间神经元,接受-运动神经元轴突的返回侧支,其发出的轴突又作用于同一个-运动神经元胞体,具有反馈抑制作用。故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马尾 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几乎垂直向下,于终丝周围形成马尾。白质前连合 在脊髓的内部结构中有中央管.而在中央管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脊髓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脊膜支 脊膜支为一极细的支,为脊神经的分支,在脊神经分为前支和后支

4、之前发出,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回,入椎管。脊膜支内含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纤维。网状结构*:指脑干内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以外的细胞体和纤维互相混杂分布的部分。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水平切面上呈“”形,分为前肢、膝、后肢三部。一侧损伤表现为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纹状体:是基底核中豆状核(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的合称。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哺乳类以下的动物是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是皮质下重要的运动整合中枢。由壳核和尾状核通过大量条纹状细胞桥互相连接而得名,二者合称新纹状体,损伤时出现舞蹈症;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受损时出现帕金森病。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腺与舌神

5、经之间,与副交感、交感、感觉三个神经根相连。副交感根:来自上泌涎核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鼓索,换元后至下颌下腺、舌下腺。交感根:来自面动脉的交感丛,为交感颈上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穿过此节至下颌下腺、舌下腺的血管平滑肌。感觉根:三叉神经的舌神经穿过此节分布于下颌下腺、舌下腺和舌。后丘脑:背侧丘脑后外下方,中脑顶盖上方的两对小隆起。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和视觉传导的中继核团。小脑岛(小脑小球):苔藓纤维与小脑皮质之间的突触连接形式。以苔藓纤维形成的玫瑰结为中心,有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细胞的轴突、高尔基细胞的树突。表面包以胶质囊。边缘系统:由边缘叶衍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一相当恒定的弯曲脑回(

6、胼胝体上下回、扣带回、海马旁回等),位于大脑和脑干相接处。现在认为边缘系统由边缘叶(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背侧丘脑、中脑被盖等)组成。红核 :卵圆形粉红色,位于中脑上丘水平,黑质背内侧。分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传入纤维:皮质红核束、齿状红核束;传出纤维:红核脊髓束、红核小脑束。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张力和姿势。(损伤后不能学习新的运动。一侧损伤对侧出现运动障碍,过度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丘系三角:位于小脑上脚外侧缘、下丘臂与中脑外侧沟之间的三角区。其深面为外侧丘系。菱脑峡:脑桥与中脑的移行部缩窄,称菱脑峽,包括小脑上脚、上髓帆、丘系三角白交通支:是脊

7、髓灰质侧角细胞的多极神经元发出的节前纤维,随前根出脊髓,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由有髓神经纤维构成,属于内脏运动纤维。海德氏带(Head zones):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血管舒缩、汗腺分泌异常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了解海德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如:胆囊疾病常常牵涉到右肩部的疼痛。神经系统按位置是怎样区分的?神经系统按位置和功能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脊髓位于椎管,二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功能。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神经系

8、统按分布对象是怎样区分的?神经系统按分布对象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它们的中枢部在脑和脊髓,周围部分别称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运动系统(骨、关节、骨骼肌),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电镜下可以看到神经元的胞体的结构。胞体内胞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镀银染色下胞质内可看到由微丝、微管组成的神经原纤维。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区别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轴突和树突是神经元的突起,电镜下可观察到其结构有明显区别。胞质

9、内可看到的细胞器在树突内均可看到,随着树突的分支,这些细胞器逐渐减少;而轴突内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轴突内含微丝、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轴突主干全长粗细基本一致。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电镜下可观察到化学突触的结构。化学突触由突触前部、突触后部和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部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电镜下呈囊状结构,故又称突触前囊,内含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神经细丝和微管等结构,突触前囊表面有一层特化膜,其与突触后成分相对应的部分称突出前膜。突触后部与突触前成分相对的膜称为突出后膜,突触后成分的结构随连接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可见线粒体、神经细丝、微管、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等。突出间

10、隙 突触前后膜之间有间隙,称突出间隙。化学突触的突触间隙较宽。突触间隙内含有黏多糖、糖蛋白和唾液酸。轴突被切断后,神经元(包括轴突)可发生哪些变化?哺乳类动物只有周围神经损伤后能再生,中枢神经系统则不能再生。胞体变化:轴突被切断数小时后,光镜下可见胞体出现肿胀,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破换溶解,两周后达到高峰。电镜下,粗面内质网减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轴突的变化:轴突的远侧端由于与胞体失去联系出现轴突肿胀,不久分裂成碎片,崩裂,消失。周围神经的轴突损伤后,如胞体没有死亡,经过一定时间轴突的断端可发出小芽,沿神经膜管逐渐向远端延伸到达伤口的疤痕组织中。再生的轴突芽具有变形

11、虫式运动,通过瘢痕组织进入远端保留着的神经膜管,其有引导作用,使纤维的生长加快,最后到达原来神经纤维所在部位,然后逐渐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分布,胞体肿胀逐渐减轻,胞核恢复中央位置。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星型胶质细胞 结构:普通染色胞核较大,染色质少。镀银染色呈多角形,胞突自胞体呈放射状向细胞四周伸出。星型胶质细胞有些突起末端常常膨大,称终足,终止于血管表面。功能:对神经元有支持作用;具有分裂能力;形成血脑屏障;参与物质运输等。少突胶质细胞 结构:呈球形或多角形,突起较少,核染色较深,胞质较少。电镜下细胞质和细胞核致密,细胞质内缺少细丝和糖原,胞突内有大量的微管

12、。功能:形成中枢神经的髓鞘。小胶质细胞结构:较小,光镜下胞质较少,胞突短而弯,胞核扁或圆,用碱性染料着色深。电镜下,胞质致密,胞质少,不含胶原原纤维,粗面内质网扁长,高尔基复合体明显。功能:吞噬坏死组织,促进组织修复。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何?外形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缩窄变细为圆锥形。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颈膨大自颈4至胸1节段;腰骶膨大自腰2至骶3节段。内部结构 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内部,灰质的周围是白质。灰质成“H”形,其中间横行部分称灰质连合,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每侧灰

13、质向前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的部分为后角,前后角之间为中间带。白质由许多纤维束组成,每侧白质借脊髓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在灰质连合的前方有白质前连合。试述下列传导束的起始、行程和功能。薄束、楔束 薄束位于后正中沟两侧,楔束位于薄束外侧。在第五胸节段以下薄束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四以上薄束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占据后索的外侧部,二者沿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脊髓丘脑束 分为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前束位于前索,传递触压觉信息;侧束位于外侧索,传

14、递痛温觉信息。脊髓丘脑束起自脊髓灰质(灰质和层),止于丘脑。脊髓小脑束 包括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脑后束,分别位于外侧索的前部和后部。传递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触压觉、本体感觉信息。起于脊髓灰质,止于小脑皮质。皮质脊髓束 起自大脑皮质,下行至延髓椎体后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为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沿同侧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前束止于中胸段脊髓灰质,主要支配上肢肌和颈肌;侧束直达骶髓(约S4),逐节止于颈、胸、腰、骶髓灰质(),支配这些部位的骨骼肌运动。通过检查患者的感觉障碍现象怎样知道是脊神经、后根、后索和白质前连合损伤?脊神经受损:支配部位运动及感觉皆障碍。后根受损:发生同侧节段性感觉障碍。后索受损:同侧节段平

15、面以下本体觉及精细触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受损:节段性双侧痛温觉丧失, 触觉存在。脊髓主要节断(高颈髓、颈膨大、胸髓、腰膨大、脊髓圆锥和马尾)横贯性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原因?1) 高颈髓(C1C4):四肢中枢性(痉挛性)瘫痪,膈肌麻痹,损伤平面及其以下全部感觉消失,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四肢和躯干多无汗。常见于:环枕部畸形、外伤和炎症等。2)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周围性瘫痪,下肢呈中枢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C8-T1节断侧角受损可产生Horner综合症 ,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3)胸 髓(T3-12):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受损节断有束带感、两下肢中枢性瘫痪及括约

16、肌障碍。4)腰骶膨大(L1S2):上肢不受影响,两下肢软瘫。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受损节断有束带感。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还有其它内脏机能紊乱症状)。5)圆锥病变(S3-5、尾节):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症。马鞍区感觉障碍。膀胱反射中枢破坏:尿潴留。性反射中枢破坏:阳痿。6)马尾: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根痛明显。大小便功能出现较晚。类似腰膨大和脊髓圆锥联合病变。但马尾行程长,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简述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的分支。颈丛:位置:胸锁乳突肌上方深部。组成:C1-C4的前支。分支:1)皮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2)肌支:膈神经、颈襻、颈交通支。 臂丛:组成:C5-8,T1前支的一部分。位置:经颈根部、锁骨下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