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43375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尝试错误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 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 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 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习得的。他的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 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食物,箱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的装置。然后

2、详细记录小猫 在箱中的反应。开始,猫在箱中乱抓、乱咬、乱跑,企图逃离箱子吃到食物,在 偶然中碰到了打开箱子门的装置,吃到了食物。之后再次将其关在箱中,进行下 一轮尝试。如此重复多次,结果发现,小猫逃离迷箱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效动作 逐渐被排除,直至最后直接触动开门装置逃离迷箱。据此,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迷箱时,动物的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 解,而是依据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 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2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1) 效果律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

3、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 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 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 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2) 练习律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 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 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3) 准备律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 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

4、 到烦恼。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3尝试一错误说的教育意义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人类学习和 学生学习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 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 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1)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2)在识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 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效果律)(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

5、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练习律)(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准备律)(二)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的研究,提 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在巴甫洛夫的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狗置于一个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 室中,通过遥控装置可以将食物送达狗面前,狗的唾液分泌通过仪器测量并记录。 实验开始后,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之后半分钟给予食物,观察记录唾液分泌。 当铃声和食物如此多次匹配呈现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作出唾 液分泌反应。在实验开始时,只有食物可以诱发狗分泌

6、唾液,食物和唾液之间的自然联系 不需要任何条件或先前的训练就能建立起来,这时把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食 物引发的唾液分泌反应是自动发生的,被称为无条件反应。而这时的铃声不能诱 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在实验过程中,当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出现后,单独呈现铃声也能引起狗的 唾液分泌反应,此时中性刺激铃声诱发了原本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这 时的铃声称为条件刺激。单独呈现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条件反应。这便 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 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7、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和 无条件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 或近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 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 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2)泛化和分化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 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 应。例如,狗学会了对某一特定的声音作出分泌唾液的反应后,它们在听到或高 或低的音调时,也会作出分泌唾液的

8、反应。借助刺激泛化,我们可以把自己已有 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扩大学习范围。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 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当某种音调出现后呈现食物,其他音调出现则不呈现食物,狗开始学会作 出辨别一只对某个音调作出唾液分泌反应,而对其他音调不做出该反应。刺激泛化和分化的联系: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 性的反应。泛化和分化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 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 目行动。3关于经典条件

9、作用论的评价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 来的心理学家广泛地接受。经典条件作用论能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 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 学习现象,如中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 同而努力学习等。(三)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坚持了科学 客观、控制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刺激反应的学习观,以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 规律,在桑代克等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

10、作性条件作 用论。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斯金纳以白鼠等动物为被试进行了精密的实验研究。斯金纳在桑代克迷箱的 基础上创设了“斯金纳箱”。箱内装有杠杆,下边有食盘,只要按压杠杆就会有 食丸落到食盘中,记录系统会将按压杠杆的次数和时间记录下来。斯金纳将饥饿 的白鼠关在箱中,白鼠在箱内不安地跑动,活动中偶然按压了杠杆,得到一粒食 丸。之后白鼠再次按压杠杆,又可得到食物。由于食物强化了白鼠按压杠杆的行 为,因此白鼠按压杠杆的频率迅速上升,直至吃饱。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根据实验,斯金纳发现,反应出现的结果对有机体作出的反应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11、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 则该操作在今后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如果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发生后 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今后发生的概率就降低,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 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3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 为是由先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如眼睛遇强光时, 瞳孑L马上收缩等,是经典条件作用论中研究的对象。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前不与 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不是不依赖于任何刺激作用,只是行为不

12、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受 控于行为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从事的大多数有意义行为都是操作性行 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4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 生变化其原因就是强化,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可以控制行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 变同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物也即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 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 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 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正强化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得

13、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 E1 常生活中,人们常自觉或不自觉 地运用奖励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对遵守纪律的 学生进行表扬,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这种现象都属于正强化, 其中表扬和物质奖励都属于正强化物。奖励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奖励的 运用要得当,否则会强化不良的行为。这一点在中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所体现的现象都属于负强化作用的现象。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 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类条件作用

14、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 有机体如何摆脱痛苦。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 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 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 从而避免痛苦。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在反应后撤除了厌恶刺激,加强了同类 反应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的原理。(2) 消退有机体在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 生概率会降低,称为消退。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后,不再

15、有 无条件刺激伴随,那么久而久之条件作用就会消失。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如果 撤除强化,人或动物将不会持久 地表现某一特定的行为,最终这一行为会消失。 例如,推销员挨家挨户地推销一种机器,但是如果几周都没有卖出一台,他很可 能会放弃推销。可见,没有强化发生,将会导致行为消退。强化的作用在于增加某种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塑造行为的目的;而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 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 有效方法。(3) 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 应发生的过程。惩罚与负强

16、化经常容易混淆。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 加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将来发生的概 率。也就是说,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加强行为的过程,而惩罚则正好相 反,是减少或抑制行为的过程。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是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 除行为。惩罚的运用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 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5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积极强化原理设计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与机器 教学”风靡全球,成为了20 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程序教学的基 本做法是:将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 习。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学生的错误率降 低。在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