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40683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防灾与减灾 第2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学业达标为了能够及时准确预测和防治蝗虫灾害,内蒙古畜牧局草原站建立了草原蝗虫灾害防治卫星监测预警体系。据材料完成12题。1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A卫星传感技术B全球定位系统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系统2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A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B卫星分辨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照片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D如果采用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解析】在本次治蝗中采用了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农作物

2、遭受蝗虫灾害后,植物的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答案】1.C2.A(2013江苏高考)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34题。3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提供灾区的影像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提供短文联络ABC D4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震级较低提前预报防震

3、意识强救援及时A BC D【解析】第3题,材料中说明了BDS的功能是定位和短文通信,由此可以确定的描述是正确的。提供灾区影像的技术是RS,统计灾区经济损失的技术是GIS。第4题,一般来说,震级越大,造成的损失越大,汶川地震是8.0级,芦山地震是7.0级,芦山地震的震级小于汶川地震,是正确的。材料中显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由此信息推断“救援及时”也是造成损失小的原因,是正确的。由于2008年处于同一地震带上的汶川发生过地震,人们的防灾意识有所增强,是正确的。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目前的技术还很难作出预报,是错误的。【答案】3.D4.B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病虫

4、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它所出现的象征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在遥感图像上判读的,通过遥感监测可以预报其发生,报告危害严重程度与危害面积及发展趋势,世界上有60个国家受蝗虫危害,世界粮农组织利用气象图像监测蝗虫繁殖区,并结合现场抽样调查验证,作出灾情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蝗虫灾情。材料二火灾是造成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

5、测林火蔓延速度、范围和火场内各点温度变化的趋势以及预报灾后苗木的恢复状况。(1)材料一中提到利用遥感技术可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其原因是不同地物_不同,同一地物的不同部位_不同;遥感技术的特点是_、_、_、_和动态性强等。(2)材料二中提到,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森林火灾的范围,其原理是_。(3)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防御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遥感技术可以发现森林火灾的成因B遥感技术可以直接分析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C可以显示地震灾情的大小D可以监测洪水的水位变化(4)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我国利用最广泛的是()A预测地震灾害B监测洪水灾害C天气预报D分析沙尘暴

6、的成因【解析】遥感技术的主要作用是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答案】(1)反射率反射波长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2)着火树木和未着火树木的辐射波长不同(3)CD(4)C能力提升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米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的高精度遥感图片。专家们对航片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况进行标注。把这些图像传递到抗灾一线,作为指挥人员制定抗震救灾方案的参考依据。之后,航空遥感飞机

7、还成为监测堰塞湖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材料二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5月14日卫星对汶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1)遥感在监测地震灾害时能够(双选)()A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B监测震灾的动态C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D控制灾害的发生(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发生了哪些次生灾害?(3)结合材料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在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解析】第(1)题,运用遥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但是既不能够分析出地震发生的原因,更不能控制地震的发生。第(2)题,比较两幅图片,可以看到地震后出现河道间断、大面积的滑坡等。第(3)题,遥

8、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可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并且在灾后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答案】(1)BC(2)地震后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3)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7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011年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发生暴雨洪灾洪水的跟踪、动态监测遥感评估工作地理信息系统2011年7月17日广西西江入讯以来首次超警洪水对暴雨和洪水的监测遥感2011年6月22日,台风“海马”侵袭珠江口水位监测遥感综合评估地理信息系统(1)用于防灾减灾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_、_、_,其中_技术是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9、2)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方面主要有_、_等,当这些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后,能够引导着人类从趋利避害到_发展。(3)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其具有哪些功能?【解析】本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中的监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原理考查高科技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解题时应注意掌握“3S”技术的应用领域。【答案】(1)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2)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化害为利(3)GIS技术。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央气象台2011年7月30日6时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洛

10、坦”的中心29日05时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南方大约305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80百帕。预计,“洛坦”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向海南三亚到广东湛江一带沿海靠近,强度还将有所增强,并将于29日下午到夜间在这一带沿海登陆。材料二下图是“洛坦”移动路径图。(1)要监测台风“洛坦”的位置,需要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当日一艘正行驶在南海上的渔船要想预估未来一天自己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除了借助上图外,还需要_技术的帮助。若该渔船在遭受大风袭击后,发出求救信号,海事局调度船只在进行营救工作时需要运用_技术。(2)要完成整个台风“

11、洛坦”路径概率预报图的绘制,需要运用_和_。(3)试列举上一问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解析】第(1)题,台风位置的获取,需要借助卫星云图,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渔船只有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后,再结合大风预报图,才能预估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海事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了解需营救的船只及其位置,以便及时营救。第(2)题,要绘制台风“洛坦”的路径概率预报图,首先要借助遥感技术获取台风中心的位置,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已有的台风信息,建立相关数据模型,从而预测出台风未来移动的方向,并绘制出相应的地图。第(3)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答案】(1)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2)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如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