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单位制+牛三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39525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学单位制+牛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力学单位制+牛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力学单位制+牛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力学单位制+牛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学单位制+牛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五节 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三定律制作:徐佳【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3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4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5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6能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活动一:阅读课本P78-P80,了解什么是基本量、基本单位、导出单位以及单位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 物理学的公式不仅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确定了物理量的_关系。例如:v=x/t,已知x、t,就可以求得_大小。如果位移用米做单位,时间用秒做单位,就可以得出速度的单位就

2、是_。2、 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利用物理量之间的_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_,它们的单位叫做_。例如: _、_、_是基本量,它们的单位_、_、_就是基本单位。3、 由_根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_。例如:若m的单位用千克,a的单位用米每二次方秒,根据F=ma这个物理关系式,就可以推导出力的单位就一定是千克_。这个名字太长,我们给它一个简单的名称牛顿。所以牛顿是一个_单位。举例哪些物理量的单位是导出单位?_、_、_、_、_、_。4、_和_一起组成了单位制,单位制有_(例如_制)和其他单位制之分(例如厘米克秒制)。5、阅读课本P79表格,了解

3、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6、阅读课本P79例题及P80说一说,得出采用国际单位制的优点:、计算题中,若已知量的单位都用国际单位制表示时,计算的结果也是用_。既然如此,在统一已知量的单位后,就不必_,只在数字后面写出正确的单位即可,从而使计算过程简洁明了。、采用国际单位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简便的验证法。活动二:阅读课本P81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的,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完成下列问题1 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_,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就受到_。2 用手推桌子,桌子受到_,同时,手也会感觉到桌子_。3 如课本图4.5-2,用力推另一只船的同时,自己的船也会受到_。小组合作探究:

4、1 以上情况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2 以上事例中,力的先后顺序有何特点?3 以上事例中,各力的作用方向有何关系?各是什么性质的力?作用点的位置有何特点?4 各事例中所涉及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抵消?上述所举事例涉及的力均为弹力,是否只有弹力才具有以上特点?还有其他事例吗?归纳总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_。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_对前一物体_,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_和_。由此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_相互依存、同种_、_存在、_消失。我们可以把其中_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_。它们分别作用在_的物体上。活动三:阅读课本P81P82演示实验和做一做,探究作

5、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内容。1演示实验:如图4-5-3所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关系?它们受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F与F大小总是_、方向总是_。2做一做:如图4-5-4所示,用力拉一个传感器,可以看到,在一个传感器受力的_,另一个传感器也受到力的作用。而且在_两个力的大小都是相等的,力的方向都是相反的.如图4-5-5. 结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_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_上,这就是牛顿_。3 以上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都是静止不动的,处在平衡状态。那么两个运动中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满足上述规律呢?结合图4-5-6 。结论:牛顿第三定律所揭示的规律与物

6、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参考系的选择也无关.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四同:同_,同直线,同_,同时性.三不同:方向_,作用点_在两物体上,作用效果_抵消。活动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比较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对物体受力分析,找到支持力的相互作用力和支持力的平衡力。并按下表格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区别。支持力的相互作用力:支持力的平衡力:类别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共同点 _、_、_ 不同点作用对象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时间同时_,同时_,同时_同时产生或消失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_是同性质的力力的效果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求合力,合力

7、为零。活动五:阅读课本P83,明确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和注意点。【课堂反馈】1.(单)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C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单位制的单位表示,只要正确应用物理公式,其结果就一定是用这个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D一般来说,物理公式主要确定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并不一定同时确定单位关系2.(多)下列物理量的单位中,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的是( )A厘米/秒2(cm/s2) B米/秒2(m/s2)C牛/千克(N/kg)D牛/米(N/m)3.(单)质量m=200 g的物体,测

8、得它的加速度a=20 cm/s2,则关于它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及单位,下列运算既简洁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AF=20020=4 000 N BF=0.20.2 N=0.04 NCF=0.20.2=0.04 N DF=0.2 kg20 cm/s2=4 N4.(多)如图所示,A,B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面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AA所受的重力和B对A的支持力 BB所受的重力和B对A的支持力CA对B的压力和B对A的支持力 DA所受的重力和A对B的压力EB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B的支持力5(单)一物体受绳拉力的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运动,然后改为匀速运动,再改为减速

9、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B.减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C.只有匀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D.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6(多)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而石头“安然无恙”.对于这一过程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以卵击石的过程中,鸡蛋“粉身碎骨”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所以鸡蛋碎了B.在以卵击石的过程中,石头“安然无恙”说明鸡蛋对石头的力小,所以石头无恙C.在以卵击石的过程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D.以卵击石的过程中,石头无恙而鸡蛋“粉身碎

10、骨”是因为蛋壳能承受的力远小于石头所能承受的力7(单)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桌面对物体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种性质的力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当堂检测】1(多)关于力学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kg、m/s、N等单位是导出单位Bkg、m、s等单位是基本单位C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可以是kgD只有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才能表达为F=ma2(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力学单位制中,若采用c

11、m、g、s作为基本单位,力的单位是NB在力学单位制中,若力的单位是N,则是采用了m、kg、s为基本单位C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D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导出单位3(多)下述有关力学单位制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关力学的分析计算中,只能采用国际单位,不能采用其他单位B力学单位制中,选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力、速度和加速度C力学单位制中,采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有kg、m、sD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都是由基本单位组成的4(单)导出单位是由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加速度的单位是m/s2,是由m、s两个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B加速度的单位是m/s2,由公式a可知它是由m/

12、s和s两个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C加速度的单位是m/s2,由公式a=F/m可知.它是由N、kg两个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5、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选择填空:A密度 B米秒 C.牛顿 D加速度 E.质量 F秒 G厘米 H长度 I时间 J千克(1)属于物理量的是 (填前面的字母)。(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 ,属于导出单位的是 。6(单)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与空气的密度、压强p有关,下列关于空气中声速的表达式(k是比例系数,无单位)中正确的是( )A B C D7(单)下列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B只有物体静止时,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8机车A拉着一节车厢B向右行驶。用FAB和FBA分别代表A对B和B对A的作用力。已知B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阻=2.0103 N。画出题中情境的草图,回答以下问题。(1)A拉B匀速行驶时,FAB与F阻有什么关系?FAB和FBA有什么关系?(要说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的关系,并说明回答的根据。)(2)A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