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复习笔记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38816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复习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中石兽复习笔记Document serial number 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河中石兽复习笔记出处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 (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旳(纪晓岚)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 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 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12作者作者:纪(jl)旳(yun)(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

2、(今河北献县)人。着有四 库全书。晚年白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着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 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13文章正文河中石兽作者:纪旳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dn),山门圮(p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作者纪旳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d。)数小 舟,曳(yd)铁锂(pa),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i),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d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3、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d)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己,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 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yi)断欤(yu)(选自纪旳阅微草堂笔记)4注释河干(hO gan):河岸。干,水边。山门:寺门。圮(pi读第三声):崩塌。阅:经历。设帐:讲学,教书。木柿:木片,木屑。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固:固然。颠(didn读第一声):通“癫”,疯狂。欤(yd读第二声):呢,语气词。啮(nid读四声):这里是侵蚀、冲刷

4、的意思。5文章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 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 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儿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寻找了 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 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 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 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

5、“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 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 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 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 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 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儿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 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 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6文章寓意文章主旨寓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遵循客观事物胡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相信权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 在(湮(ydn)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 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结合文章谈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 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

7、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 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7字词解释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临:靠近。阅:经历;岁:年;余:多。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柿(fdi):削下的木片。湮:埋没.通假字,通“癲”。疯狂:指镇守河防的兵。 侵蚀,冲刷。坎穴:洞坑。:主观地推断停止按照:讲学,教书。最终一起靠近倒塌拖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只,仅仅。倒掷:倾倒,栽倒暴涨:指洪水。暴,突然。尔辈:你们这些人干:河岸。并:一起焉:于此,在那里。求:寻找以为:认为盖:因为溯流:逆流。阅

8、:经历固:本来,固然%:推究颠:通“癫”,疯狂。古汉语知识 古今异义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今义:一种学科。物理 学。并:古义:一起。例句: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例句:阅十余岁。今义:阅读是:代词,此,这。例句: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例句: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但,只。例句: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9、,离开,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靠近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一曹操观沧海。到,至。词类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 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通假字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特殊句式1.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2. 求之(于)地中省略句3. (僧)棹数小舟省略句4. 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倒装句5.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6.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曳铁锂() 湮() 啮() 溯流() 臆断( )3、阅

10、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O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棹数小舟,曳铁锂(棹:曳:)湮于沙上(湮:)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儿里外的上游。

11、)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俱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12、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僅;求之地中,不更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求之下流,固值;求之地中,不更俱乎“之”指代9.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 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己,遂反朔流逆上

13、矣;C、求之下流,固俱;D、石必倒掷坎穴 中)。10.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俱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句子:(二)擅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捱(擢,拔)之者,茫茫然归

14、,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 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 则槁(槁,枯萎)矣。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週其人曰()其子趙而往视之()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抠之者(之: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之:)15、翻译下面的句子。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掴之者。苗则槁矣。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河中石兽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旳、清2、略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4、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5、 略6、B 7、略8、指讲学家所说的话代石兽9、CB 10、C 11、D 12、略13、告诉,对说快步走14、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 苗。代禾苗15、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禾苗已经枯萎了。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