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37394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白隐士与入仕摘要:李白一生热衷于政治,迫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始终在奋斗和失败中间徘徊,处于既非仕亦非隐的特殊地位。既想入仕一展宏图又不愿丧失人格的独立,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又不肯真的弃世归隐。可以说李白的一生,就是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悲剧的一生。本文从李白追求的“隐逸”和“入仕”角度剖析了谪仙人的一生。关键词:隐逸 求仕 诗人与政治家一、建功心态与科举之路建功立业是中国士人极普遍的人生观,李白同大多数封建社会的士人一样,是位自视甚高、功名欲望强烈的诗人。他26岁辞家远游时,曾经这样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

2、,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这里,李白明确表述了自我期待的人生角色愿为辅弼,即做辅佐帝王的宰相。他非常崇拜那些谈笑之间建立不朽功业的风流名士,如诸葛亮、谢安。他向往像诸葛亮那样指挥若定,从容立功:而对谢安的崇敬,又胜过诸葛亮。东晋谢安以一身系天下之危,淝水一战扭转了局势,使胡马不再南侵,谢安本人又表现得那么从容不迫,进退自如,功成名就,东山之志始终不渝,这对李白来说,简直是完美的榜样。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其人生道路设计的两个步骤:第一步以成为“辅弼”为标志,施展才能,建立功业,得到社会的承认,或者说实现社会的自我;第二步以辅弼作前提,退隐山水,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或者说追求个性的自我。可贝,

3、“入仕”是李白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采取重订氏族志、多门类科举考试等措施,打破了六朝以来世族豪门占据高位的局面,这就为唐代文人,尤其是庶族文人步入仕途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征辟以及从军入幕等途径去求取功名。因而唐代文人在国力较为强盛、政治较为开明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具有从政的热情和求取功名的期望。例如与李白同时的高适就自称:“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杜甫则“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们都高自期许,要建立功业,步入仕途,成为非凡的角色,但是李白没走这条路, 反而与别人背道而驰。这种情况的出现时是有一定

4、原因的。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载, 参加科举考试者, 须有“生徒”和“乡贡”的身份, 必须“怀牒自列于州县”, 证明其家世、籍贯和本人的品行。而李白“其先陇西成纪人”, “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 一房被窜于碎叶, 流离失落, 隐易姓名, 故自国朝以来, 漏于属籍。”(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漏于属籍”即是指家世牒谱失传, 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自云: “白本家金陵, 世为右姓。”但无牒谱实证, 按例是无法投考科举的。其次,李白出生在贾商之家, 是富商子弟。旧唐书食货志云: “工商之家, 不得预于士, 食禄之人, 不得夺天下之利。”也就是说, 工商之家的子弟是没有资格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宦的

5、. 考察李白年轻时的生活行为, “曩昔东游维扬, 不逾一年, 散金三十余万, 有落魄公子, 悉皆济之。”李白富商身份, 按例也在不得参加科考之列。再次,“少任侠, 尝手刃数人” 。李白对年轻时期的生活追忆时, 不止一次提及杀人, 结客少年场行: “笑尽一杯酒, 杀人都市中。” 侠客行里更是“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这些被人们称之为李白仗剑任侠精神的写照, 但也隐含了一个事实: 李白曾有过触犯法令之举。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二年禁令:“进士举人, 曾为官司科罚, 曾任州县小吏, 虽有辞艺, 长史不得举送, 违者举官停任, 考试官贬黜。”新唐书选举志、唐会要卷七六“贡举”条亦有载出。被“官司科罚”

6、, 说明个人品德有问题,如此,李白虽被前礼部尚书苏颋称有“天才英丽”、“专车之骨”; 前郡督马公“许为奇才”,文章“清雄奔放”。却不能如愿由科举而入仕。二:隐以求仕唐朝建立初期的开元盛世景象, 虽然儒家的思想还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儒、道、释三者合一的态势已经初露端倪。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融合, 使人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避难所。此外,受魏晋隐逸之风的影响, 隐逸在唐代也成了一件时攀事, 特别是那些文人们, 更以隐逸为乐事, 隐逸几乎成了文人们的一种情趣所在,当然也有很多文人隐士,自恃其才, 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为当世所用, 所以归隐山林并忘情于山水。“逃丘园而不返, 使人常高其

7、风而不敢昔焉”。于是李白想到了隐居求志、以隐待仕。公元722年, 李白隐居在青城山, 并且一隐就是三年,其后,他又与戴夭道士赵袭在戴天山隐居了一段时间,赵龚是一个“任侠有气, 善为纵横学”的人, 著有长短经, 谈的主要是一些王霸之术。他王霸之术的能否实现虽然可以不论, 但他的跃然纸上的参政激情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者说, 他的这种政治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李白的政治热情。“汉道昔云季, 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 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 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 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 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峨蜀, 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这首诗一直被认为是李白政治

8、报负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是他想通过隐逸达到政治目的的最好说明。然而, 李白不是一个成功的垂钓者, 他既没有吕尚的耐心又没有吕尚的经验, 更没有诸葛孔明的韬略, 所以, 当他钓了二、三年也不见有“ 鱼”上钩时, 就坐不住了。于是扔掉鱼钩, 头也不回地向朝中走去。他进入长安, 在长安闯荡了二、三年, 却一无所获, 最后不得不离开长安。从离开长安到他四十二岁被召入长安之间的十六、七年时间里, 李白居无定所, 或游历或隐居。但他的政治理想和报负却一点也没有被冲淡据记载, 李白离开长安后, 曾在梁园今商丘居住一段时间, 并写下了梁甫吟, 诗中虽然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深感不平, 但也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东

9、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这种矛盾的心情依然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淡泊明志清静无为两种思想的激烈冲突。公元736年, 李白举家迁居山东,他仍四处漫游, 并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污一起隐居在祖徕山,终日狂歌纵酒, 号称“ 竹溪六逸” 。在这期间, 李白写下了大量诗作, 其中有一首嘲鲁儒, 诗中写道:鱼史谈五经, 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 茫如坠烟雾君非叔孙通, 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 归耕议水滨。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李白对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们是相当蔑视的, 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间国家大事也不懂治国之策。这其实也等于说李白自己是懂经济之策并志在治国,但他只是一个期望

10、能成为政治家的诗人,在嘲笑那些书呆子们的同时, 又不能不面对自己不被国家所用的现实。于是, 怀才不遇之情也便油然而生,如“宝刀隐玉匣, 锈涩空葛苔, 遂令世上愚, 轻我土与灰” (酬张卿)。诗中, 李白把自己比作宝剑,说明他对自己的感觉依然很好。而正是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更增添了李白怀才不遇的痛苦。特别是在梁甫吟和行路难中, 李白的这种情感达到了极致。但从“ 君不见朝歌屠史辞棘津, 八十西来钓渭滨”等诗句中, 我们又不难发现, 李白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并没有失去信心, 他也盼望着自己能象姜子牙一样被重用。公元742年, 李白终于被召进宫中,果真应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 。于是, 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

11、去”,然而, 在经历了朝中的风风雨雨和尝遍了仕途的酸甜苦辣后, 李白不得不愤然还山,按理说, 李白有了长安三年的经历, 应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而重新选择自己后半生的道路了。但他没有。他愤然离开长安,重入山林, 四处游历, 先后与杜甫、高适等人相会, 又与元丹丘等隐士相见。并在庐山当涂横望山、霍山等地隐居多时。直到此时, 李白的心情依然没有平静下来,他既放情于山水, 又与好友纵情, 既对朝廷不满, 又对时政怀有信心既不想再涉足朝政, 又对三年的朝中生活无比留恋。李白始终处在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仕与隐的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正是这种矛盾, 使李白既不能做一个

12、真正的隐士, 又不能象那些隐居待时的隐士们那样心平气和地等待出山。李白在离开朝廷或隐或游的十多年中, 写下了大量诗篇, 可以说, 把自己的心迹坦露无遗。他先是担心他得罪的那些小人们会尾随而至,对他横加迫害, 于是遁入空门, 后又大骂起权贵们, 甚至连唐玄宗和杨贵妃也不放过。例如,雪谗诗赠友人中, 李白写道“ 彼妇人之淫昏, 不如鹑之奔奔。坦荡君子, 无悦簧言 秦皇太后, 毒亦淫荒 ”大骂杨贵妃;在远别离和战城南中对唐玄宗穷兵默武、贪图享乐的腐朽败落进行大胆的揭露同时他依然做着他的政治梦, 并不停地表白着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治国韬略, 陈述着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惨遭遇。此时, 李白的心情是极度悲愤的,

13、对前途的失望弥漫了他的整个心房。“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李白却弄不了扁舟。他人在山野, 心在魏阙, 长安三年的生活不时浮现在他的脑海, “翰林秉笔回英盼, 麟阁峥嵘谁不见。承恩初入银台门, 著书独在金蜜殿” 赠从史南平太守之遥,每当这时, 李白的心情就转怒为喜, 明朝也就不想再散发弄扁舟了。特别是, 李白在这一段时间的隐居游历中, 还出人意料地求别人帮助自己重返朝中, 如在走笔赠独孤验马中, 他就求唐玄宗的女婿独孤明“ 倘其公子重回顾, 何必侯腻长抱关” , 意思是说, 一旦你重回青

14、顾, 就帮帮我。李白的这种矛盾令人有些哭笑不得, 他一会大骂朝廷、大骂朝中奸臣包括唐玄宗, 一会又念着他们的好处一会想归隐山林不再入仕, 一会又想成就自己的政治梦一会把腰板挺得笔直,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会又低三下四地求人帮忙, 这些无不使他的愤世之隐蒙上了一层灰尘。三,诗人与政治家的错位李白的隐逸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却以为自己是一个政治家的错觉, 或者说,李白的人格实际上是典型的诗人人格, 这种人格使李白从内心到行为都表现出重思维的情感性,重个性的独立性,重行为的非秩序性即随意性,李白对这种人格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逢篙人

15、”是最好的证明。从表面上看, 这里多少有些叛逆的意味, 许多人也正是以此作为论据来说明李白有叛逆思想。但是,这种叛逆只是李白人格的表象,在李白的心理深处对他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正统的忠义思想。他的入仕愿望, 他对政治持续几十年仍初衷不改的巨大热情都是极好的佐证。这样, 李白的人格系统实际上犹如一个十分活跃的地震带, 而一步登天的思想就是震中。换句话说,李白人格中的入仕心理因素不但导致了李白人格系统的不稳定, 而且它们急于从李白的人格系统中分裂出来。有时,这种分裂是极其成功的,它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改变了李白的生活,如被召进宫中之初,李白就很投入地当他的“待诏”,为皇帝当御用文人,李白在宫中的许多

16、诗歌都真实地记录了李白当时心理的满足。但是,他毕竟是一个诗人,诗人的人格在与政洽家的人格的战斗中常常是胜多败少,如此,忍。忍,在其心理机制上体现为人性的压抑和人格的扭曲, 但这种压抑和扭曲是以人欲望的最后满足和人格最后张扬为最终目的的,这是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心理素质。但是从政后的李白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忍在宫中。他让高力士脱鞋, 戏弄诸臣, 言杵权贵, 从表面上看, 这体现了李白正义感、道德心和刚直不阿的性格, 但在心理和人性深层则是诗人的人格因素在起作用。四、结语隐逸上强烈的入仕意图和一步登天的政治梦想让李白选择了隐这个终南捷径,而诗人的人格又使李白根本无法象其他隐士们那样有足够的耐心进入隐士的角色,所以尽管他隐居的时间比较长, 隐居的地点和接触的大隐士也比较多,但最终还是作了无用功,人们只把他当成一个杰出的大诗人,既没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隐士,更没把他当成一个什么政治家。可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