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简答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37285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简答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法制史简答题第二章 商朝的法律制度 1、 汤刑汤刑是商朝刑罚的总称,因乱政而作。它并非汤所作,而是商朝统治着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而以汤命名。其内容已无可考。 2、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商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思想。这种神权思想, 把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包括他们运用法律的活动,都说成上帝和鬼神的力量。这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夏商时期,刚刚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主贵族便利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而形成的对原始图腾和祖先神崇拜的习俗,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是代表上天对人间进展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以及对其他不服从统治的惩罚

2、,说成是恭行天罚。从而给他们的统治和对人民的镇压,披上一层*迷信的保护色。 3、商朝继承制度的前后变化。继承制度也是私有制的产物,王位继承与财产关系的继承是一致的。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也就是说,在商初,主要是兄死后,其王位由弟继承,而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商末则完全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 4、商朝的肉刑。商朝的肉刑有:1墨刑,也叫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染以墨色的刑罚。2劓刑,割鼻的刑罚。3剕刑,也叫刖刑,断足的刑罚。4宫刑,割掉男子的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刑罚。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1、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1

3、义刑义杀 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形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2 明德慎罚 这一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2、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 这一原则确实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重视犯罪主体的意识能力,并据此考虑用刑问题。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

4、成心或一贯犯罪从重处分,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分的原则。西周统治者已经开场区分犯罪者主观形态的差异,灵活地运用刑罚手段。 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断狱时,首先要考虑犯罪者的罪行严重程序,慎重测度罪犯的动机,以此区别量刑的轻重。西周统治者将犯罪主观动机与对社会危害性结合起来考虑。 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分或赦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周朝使疑罪从轻从赦原则定型化。 5刑罚世轻世重:即所谓的:“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意思是说,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其适用须有节度,不能一味的使用重刑手段。 3

5、、西周如何规定徒刑的适用的. 西周法律规定,处以徒刑的罪犯不带冠饰,以区别正常人。他们要在圜土从事三年、二年或一年不同刑期的生产劳动,能改者期满释放。如果不老老实实承受改造,企图越狱潜逃的,要从重处以死刑。 4、西周对贵族和平民施以死刑的方式有何不同. 西周死刑条目有二百条之多,根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公族施用的;一是对没有爵位的奴隶主和平民施用的。两者处刑的方法不同。公族是掌握政权的奴隶主阶级的上层,他们如果犯罪处死,只用绞,也叫磬,以全其尸。又规定公族犯死罪,要在远郊隐蔽的地方处决。这样,能够保全奴隶主贵族的脸面。 对于无爵位的奴隶主和一般平民犯罪处死,方法很多,有斩腰斩、弃市杀之于市,与

6、众弃之、轘音环车裂,使头与四肢各部位分裂、磔剖断肢体、膊去衣磔之、焚用火烧死等。对平民处死的方法非常残酷,而且在人多的市朝执行,以杀一儆百。 5、西周法律如何处理拾得遗失物. 西周法律规定:凡拾得遗失的财物。奴婢、家禽家畜,都要送到外朝交给朝士,公开招领,10日后无人认领者,贵重的大物件以及7岁以上的奴婢,由政府收为公有。小的物件以及7岁以下的奴婢归拾得人所有。 6、简述西周的“六礼。 六礼是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 亲迎。 1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容许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 礼物前去求婚。 2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然后去占卜

7、。 3纳吉指男家卜得桔兆之后,男家仍以大雁作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4纳徵后来也叫纳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即后来所说的订婚礼。 5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 6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7、简述西周“三不去。 这是古代对丈夫休弃妻子的三种限制,即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不得休弃妻子。“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先贫贱后富贵,不去。也叫“三不出。 8、简述西周的司法机关。 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有: 1 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2 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3 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 西周的地方司法机关有: 4 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

8、司法官吏。 5 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9、试述西周的诉讼制度。 1诉讼,西周时期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有了区别。民事诉讼用“讼表示,“以两造禁民讼;刑事诉讼用“狱表示,“以两剂禁民狱。 2起诉,可以口头起诉,也可以书面起诉。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起诉是要交纳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被认定败诉。民事诉讼交纳“束矢;刑事诉讼交纳“钧金。 3审理,西周规定两造当事人具备才能审理,但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所谓“五听,是指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法,是奴隶主阶级在长期的

9、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经历总结,也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的尝试,虽然时形而上学的,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判决,要有司法机关制作法律文书,还要向当事人宣读。西周的判例叫“成,即以往的办案成例,可以作为断案的参考。 5上诉,当事人不服,允许上诉。西周法律规定了不同的上诉期,有一旬、二旬、三旬、三个月和一年。 10、西周的法律形式包括哪些. 1誓 ,即誓词,多位周王或诸侯于战前对臣下发布的军令。在以誓作为形式的王命中,被讨伐之罪,即成为刑法的罪名;被宣布的处分,便成为刑罚的种类和惩罚的手段。 2诰,即统治者关于施政的训令。 3 命,是周王针对具体事务临时向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 4礼,礼涉及范围广泛,不仅

10、有政治、经济、军事,也同时有法律、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内容,故法律成为周礼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局部。 5遗训 ,是指由先王发布的誓命,其中也包括长期以来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些习惯。 6殷彝,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 11、西周的立法概况。 1制定成文刑书九刑 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西周的九刑实际上指西周成文刑书共分为9篇。 2吕侯制吕刑 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吕侯奉王命所制。所谓“吕命穆王,训夏赎刑。 吕刑是根据夏朝赎刑制度,针对西周时期的“疑罪而规定的赎刑之法。 12、西周的民事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 所有权制度 西周奴隶制所有权的主要内容是

11、土地和奴隶,所以法律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对土地和奴隶的所有权。 A、土地所有权制度 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王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侯和臣属,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田里不鬻。 事实说明,周王对全国土地有最高所有权。 西周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开展,荒地的开垦,各封国实力的增长,宗法纽带的松弛,私有土地开场出现。土地国有制和“田里不鬻的局面已经被冲破。 B、其他所有权 西周土地以外,奴隶和牛马也是奴隶主的重要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买卖、赠予,或用以赔偿,抵债和继承。

12、 C、关于拾得遗失物处理 西周规定,凡拾得遗失的财物。奴婢、家禽家畜,都要送到外朝交给朝士,公开招领,10日后无人认领者,贵重的大物件以及7岁以上的奴婢,由政府收为公有。小的物件以及7岁以下的奴婢归拾得人所有。 2契约关系 西周时,契约关系有所开展。常见的有买卖契约、租赁契约和借债契约等。 A、买卖契约 西周的买卖契约叫做质剂。所谓质就是长卷,用来买卖奴隶和马牛;所谓剂就是短卷,用来买卖兵器珍异之物。 在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土地买卖关系。 B、债务契约 西周的债务契约叫做傅别,就是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傅,即把债的标的及权利义务等书之于契券;别,即在简札中间书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札上

13、的字为半文。 C、租赁契约 在西周晚期已存在以土地作为标的租赁关系,出现了租赁契约。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租金,是租赁关系成立的条件,而这种关系已为西周政府所成认。 D、损害赔偿 西周民事法律,严格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所有权,同时也说明土地和奴隶都可以用于损害赔偿。第四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 1、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争论。 1公布成文法的措施 *国公元前536年,*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公元前501年,*国公布由邓析私造并写在竹简上的竹刑。 晋国曾制定“被庐之法、“常法,但未公布于众。直至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成文法

14、。 2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 *国子产公布刑书时,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叔向写信给子产,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知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并发出感慨:“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在给叔向的回信中,对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目的说的很清楚,即在于“救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孔子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所谓的“度就是“贵贱不愆。还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3 公布成文法引起论争的原因 春秋以前虽然有成文法,但都没有公之于众。原因是“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便于统治者利用能够法律为所欲为。春秋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他们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反对奴隶主 旧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制定成文法并公开,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迫和宗法等级制度的羁绊。因此引起了剧烈的论争。 公布成文法完毕了法律只藏于官府不使百姓知悉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开场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