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ppt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365011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ppt(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ppt 伴随校本教研的提出和深入开展,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全部看到了它对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老师专业水平的主要作用,从管理制度、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均给了条件保障。然而,部分学校校本教研的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仍然存在。本文基于教育教学实际,从形式、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几个提升教研实效性的策略。 以总结推广教学模式为载体提升教研实效性探索适当的教学策略,构建并推广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极为主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性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会让老师经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推进某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怎样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怎样依据学生的思维和情

2、感发展的详细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等。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恰是校本教研的过程,其有效处理恰是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表现。其中,“导学融合”教学模式是一个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老师重在导、学生重在学;导为学服务、学是导之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业成就含有主要影响。经验表明,“教授培训集体备课课程实施课后调研教学反思”的教研过程有利于提升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教授培训,指邀请“导学融合”教学模式领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授对老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让老师了解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集体备课,指集中老师集体的智慧,经过智慧的碰撞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

3、指老师根据集体备课制订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并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课堂教学;课后调研,指老师在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程实施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调研;教学反思,指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和理论等进行反思。 以研究学生的学习为关键提升教研实效性首先,设置校本教学视导制度。校本教学视导的目标在于经过学科教学视导团,对老师课堂的评价给针对性的和可操作性的反馈。其中,教学视导团既能够由本校对应学科老师组成,也能够是聘任教研室及以教授领导为主体所构建的团体;课堂评价可依据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进行,包含对学习过程各个步骤的评价,如学习热情、对课堂情境发明的适

4、应性、教学问题的设计难易度等。其次,“备学生”要成为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将学情分析作为一项常规的制度确立下来,这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纪及对应的认知和接收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结构等。最终,要加强考试分析,利用科学的教育测量手段,建立测试和数据分析、诊疗和反馈、教学研究和改善的循环指导系统。定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质量的关键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老师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并改善教学。 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教研实效性学校小课题研究也是提升教研实效性的主要载体,它区分于校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是为处理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改进师生行为而产生的。它关注的关键是老师在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行动意识和反思

5、意识。小课题研究首先能够让教研活动的专题愈加细化、愈加聚焦,促进教学实践问题的有效处理;其次,它也有利于提升老师发觉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老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校本教研过程的高效、良性循环。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和实施机制,构建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有序、高效运行。通常,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关键包含学校和老师两个层面的工作。学校层面关键包含健全项目管理和实施机制,如搜集问题、筛选问题、立项、课题指导、结题及结题评奖等步骤。其中,问题的搜集来自于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老师层面的工作则关键是课题申报、实施、反思和结题。在研究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老师需要对研究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在教授的指导下对研究计划加以修正,直至得出合理、可信的研究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