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案例破阵子案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357395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案例破阵子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案例破阵子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案例破阵子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案例破阵子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案例破阵子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案例破阵子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案例破阵子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破阵子案例 学校里有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公开课的传统。假期里,我就布置给学生一个特别的作业:通读一遍语文课本,然后选择最愿意作为公开展示给全校老师看的课文。开学初做了统计,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辛弃疾的破阵子,觉得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多可以“咀嚼”的东西。同学们的眼光不错,辛弃疾的词悲壮雄放,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抒发爱国精神,风格多样,体备刚柔,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破阵子更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佳作之一。本词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豪放的词风,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作品所表现的强烈震撼力。在这个基点上,我还想通过教学方式的突破,增强学生通过分

2、析重点词汇学习鉴赏词的能力。突破设计为:采用摘录卡片式的学习方式,即,通过深入学习能体现主旨、反映情感以及对文章的理解有重大意义的关键字、词、句,用看似片断式的教学,引导激发学生自主理解和连贯文章的内容、中心以及艺术感染力,从而锻炼学生进行整体性、连贯性整理的思维能力;此外,注重通过调动视觉(图片)、嗅觉(体会文中的部分字词)、听觉(音乐以及朗读)、情感等方方面面感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和把握词作,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词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是这样的:(一)1课前说话练习 这是我每节上课前必经的教学过程,说话时间为23分钟,由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说话内容,然后根据说话内容,提23个相关

3、问题。我认为这样的练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锻炼思维。在这堂课上,学生讲了一个历史小故事,设计的问题难度也不大,其他“听话”的同学都踊跃的参与了“听”与“说”,效果不错。 2复习:(1)齐背、抽背水调歌头。(配乐)要求:在体会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体现的情怀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节奏。(2)抽问所知道的词牌名。我们已经接触了一些词,说说你所知道的词牌名,可以结合名句更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柳永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复习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即使是公开课,也安排了复习,第一个环节是初次尝试,虽然齐背过多次,但配乐齐背是第一次,我生怕学生听了音乐就忘了词,事实证明,春江花月夜的伴奏是比较适合水调歌头的。第二个环节中有个惊喜的收获:个别学生除了能讲出词牌名外,还真能背上几句!可见之前让学生积累10句以上的宋词佳句的要求已经起作用了。(二)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放词,辛弃疾的破阵子。(幻灯)2朗读。(配乐)(1)全班齐读。要求:根据课前预习后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豪放词的气势来。(2)师生共同点评,在点评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读诗

5、对于理解诗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还特地找了比较适合破阵子氛围的汉宫秋,雄浑悲怆中带着点慷慨激昂,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气氛。3分析课文(1)分析醉:什么时候会醉?学生:喝多了酒后。 怎样的情况下会喝多?学生:特别高兴或特别不高兴的时候。辛弃疾是属于那一种情况?学生:后者。(2)分析挑:要求查字典,确定如何发音。明确:tiao(第三声) 在文中作何解释。明确: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我们知道古人用的是油灯,(出示油灯的幻灯)用一个器皿盛着油,油中有一跟灯芯,这灯芯如果没在油里,灯光就会灭,所有要不时得把灯芯挑一下,让灯光可以亮点。需要“挑灯”告诉我们是什

6、么时候?分析:晚上。作者挑亮灯做什么?明确:看剑。(3)分析看剑:作者为什么要看剑?可不可以结合辛弃疾这个人物以及他在创作这首词时的背景来讲讲?学生发言。基于课前已经有所准备,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创作背景回答问题。总结:金兵压境,南宋小朝廷却企降,作为主战派的辛弃疾被排挤,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和心境下,创作了这首词。挑灯看剑,就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戎马生涯”,剑中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也正是这把剑把作者带到了“兵营帐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醉里挑灯看剑”,不仅要从动作上去表现,更希望能把握其中的“神”。道具是课前准备好的,也有同学自发上来表演,但是空间有限、学生的水平有

7、限,这个环节基本没有起到作用:不能把“剑”的神舞出来,也就无从从动作中体会氛围了。(4)分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问:这三句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学生基本上用自己的话翻译了一遍。问: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明确:视觉和听觉角度。问:能不能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个场面特点?明确:气势磅礴。根据这样的军备状况,请同学们预想一下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胜负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发言。这个环节学生的回答相对来说比较集中,这可能跟学生之前做了预习、看了相关的参考书籍有关系。“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

8、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5)分析的卢:问:什么是“的卢”?明确:一种烈马。问:你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的卢”的一个典故吗?学生:三国演义中檀溪跃马,刘备到荆州辅佐刘表,刘表的妻子蔡夫人及其兄蔡瑁疑心刘备想吞并荆州。一日,刘备缴获一匹千里马“的卢”,因见刘表喜爱而相送。岂知有人称此马妨主,刘表将马送还给刘备。蔡氏兄妹欲借刘表襄阳大

9、会百官之机,加害刘备;刘备得知,急忙纵马奔逃,来到檀溪边。后有追兵,前无去路,刘备纵马下溪。不料马失前蹄,刘备急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那马忽地从水中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班中有一个同学对于三国很感兴趣,这样的典故对他来说亦不是难事。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非常有名的马?学生: 骥骜、追风、赤兔、汗血宝马没想到学生对宝马的研究比我“深厚”多了,有些名字也是事后问过学生才知道的。有时候,还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放下架子学习学习。这些马有什么特点?学生:千里马,速度非常的快下句哪个词和这个特点相对应?明确:“弓如霹雳弦惊”中的“霹雳”。如果你也骑着一匹“的卢”驰骋在词中所描绘的战场上,你可以

10、感受到的是怎样的场面?学生讨论发言。(为了表达清晰,要求学生在发言时用这样的句式:我看到)这个环节是想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加深对词句的了解,学生也讲了,但讲不多,因为他们最多只看到过骑马奔驰的电视场面,也没有骑马的经历,更没有心理体验,确实难讲。战争的硝烟散尽之后,作者说“了却君王天下事”。(6)分析天下事 :问:何谓“天下事”?(揭示本文的意义、主旨) 明确:指收复中原。问:作者说的“天下事”到底“了却”了吗?学生给出两种答案:没有了却、了却了。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这首词有一定的理解。问:那作者回了“边角连营”的军帐吗?学生答:“没有”,这里写“了却君王天下事”,呼应了前文的哪个字呢

11、?学生:“梦”字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结论:事实上根本没有实现“了却”,“了却”只是作者的梦想而已,只是作者一相情愿的希望。但却反映了作者真切的愿望。教师归纳并引导:事实上的“没有”同作者内心强烈地希望其“有”形成了强烈地对比。这是多么可悲而又无奈的事啊!()分析名:发散讨论:同学们,什么是“名”?怎么算“有名”?在你眼中、心中,谁可以算个名人?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称的上“名”了呢?学生讨论学生回答了他们心中的名人:周恩来、邓小平、鲁迅等,奇怪的是他们没有说他们喜欢的周杰伦、潘伟柏等,也许他们被词的氛围感染了吧。教师引导:大家讲得很好,你们的看法也很有代表性。刚才,我们分析了“天下事”了却与否

12、,作者紧接着讲到了“名”,而且是“生前身后”名,为什么作者连做梦都想着“了却天下事”呢?这里作者用了“赢得”二字,作者想赢得“名”?如此这般为一个“名”字,这值得吗?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值得”,有的学生说“不值得”。说“不值得”的同学觉得是为这么昏庸无能的皇帝去效忠不值得,我没有直接说辛弃疾也是为天下苍生在“效忠”,我觉得学生说得也无可厚非,他们有他们的理解。教师归纳:正如同学们讨论的那样,这里的名不是简单的功名利禄、不是名誉金钱、不是官爵地位。作者所追求的名,是同国运、家运,同苍生百姓的生计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名,才可能是永恒的,才可能是“生前身后”的“名”。强调:我们现在不是不要“名”

13、,而是要十分注意把握“名”的真正内涵,把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祖国的命运、家乡的建设、身边一件件实事联系起来,要十分注意把握“名”与“利”的关系,特别是把握“私利”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要大胆地追求“名”!鼓励学生追求“名”,不是世俗的“名”,而是实实在在的“名”。(8)分析可怜:请一个同学用“可怜”造句。学生所造的句子基本是“可怜”的今义。那么文中的可怜怎么解释呢?归纳:可怜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解释为“可叹,可惜”。请同学们再举几个古今异义的例子。请同学们设想一下此时作者的感受。学生讨论归纳:作者在此时必然是失落、惆怅的,而且是从高亢、激昂、凌云壮志得以实现、满腔抱负得以施展,天

14、下大事得以了却、功成名就的理想状态,猛然回到了残酷冰冷的现实。作者猛然发现沙场点兵、统兵收复失地仅仅是梦一场而已,这种失落感不难想见。“可怜白发生”使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以壮写悲”,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 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幻灯)提炼:可怜的原因梦 (豪壮激越) 现实(冰冷残酷) 生白发(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日

15、渐渺茫)在这几个过程中,着重选取并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了“醉”、“挑”、“看剑”、“的卢”、“天下事”、“名”、“可怜”等八个关键词。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分析,跨越式地讲解了破阵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地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仔细品味文章内部的呼应,自主将全词串连为一个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学生自读,齐背诵。(三) 拓展阅读: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永遇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由于这首词用典较多,我稍做了解释。并讲解了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