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大班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357359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4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鳅》大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泥鳅》大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泥鳅》大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泥鳅》大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泥鳅》大班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泥鳅》大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鳅》大班教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泥鳅大班教案 泥鳅大班教案1设计意图: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活动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

2、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活动准备: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活动过程: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

3、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4、教师小结: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1、设疑:用哪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

4、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4、捉泥鳅比赛。根据幼儿的回答,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四、简单认识泥鳅。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

5、采用实物投影仪)头上有眼睛、腮(呼吸)身上有花纹、鳍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五、设疑,结束活动。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活动反思: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

6、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

7、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

8、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泥鳅大班教案2设计意图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活动目标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活动准备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活动过程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

9、鳅的外形特征。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幼:眼睛小小的。幼:嘴边有胡须。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幼:和鱼一样。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幼:它身上很滑。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幼:它身上很粘。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幼:叫黏液。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幼:能帮它逃走。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

10、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

11、了。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幼:是黏液在帮忙。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评析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

12、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

13、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泥鳅大班教案3目的要求: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1、 泥

14、鳅若干条。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4、 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