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634883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化学史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如苯环结构的发现,据说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因为对某一种物质的结构式未搞清楚而非常烦恼,1865年的晚上,他梦见了一幅蛇咬自己尾巴的图,因此发现了苯环的结构。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述化学史的教育价值。(2)苯环结构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试列出可以作为事实证据的例子。(至少举例三个)答案: 本题解析:(1)化学史是化学学科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历史。化学史的教育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与技

2、能目标的实现。第二、利用化学史,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通过化学史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交流、表达、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第三、利用化学史,开启学生智慧,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第四、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第五、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2)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苯在三溴化铁存在的条件下可以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

3、变化而使溴水褪色;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有一种结构。(任意列出三个即可)2. 问答题: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

4、变化中本性不变。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5、)答案: 本题解析:(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从定性向定

6、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3. 问答题: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落实为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是目前制约学科教学改

7、革的主要因素。而教学模式是体现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活动操作系统是教育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流程中的一种简明概括。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方案和策略。是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的范型。因此,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给广大教师以示范,是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三要素是什么?(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包括哪几部分?(3)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答案: 本题解析:(1)任何一个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程序和教学策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8、。(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主要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顺序。(3)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学生之间一起进行交流、合作。理科学科在形成学生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原理、理论、规律都需要教师讲解。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模块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课程改革不应该把原来的都否定了。4. 问答题: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分)(2)说明了解和确

9、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分)答案: 本题解析:(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溶液配制的原理: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5. 问答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的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

10、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6分)(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化学教学策略。(6分)答案: 本题解析:(1)通过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策:教

11、学内容问题化,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并重: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明确必修化学的基础,确认在该模块的提高及提高的程度: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梳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6. 问答题: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下面是两位化学教师在讲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之前,对学生学情进行的分析:老师l: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老师2: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

12、。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f*q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知识经验上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学情分析。(2)说明学情分析对化学课堂教学有何意义。答案: 本题解析:(1)老师l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是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

13、行分析:老师2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2)重要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7. 问答题: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

14、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本题解析:【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3 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