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问答题要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348200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问答题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病理学问答题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病理学问答题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病理学问答题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病理学问答题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问答题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问答题要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病理学问答题 1、简述坏死的类型及结局。答:(1)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2)液化性坏死: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多发生于蛋白质少,脂质多的组织或溶解酶多的组织。3)特殊类型的坏死:干酪样坏死: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称为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液化性坏死的特殊类型,主要分为创

2、伤性脂肪坏死和酶解性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发生在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坏死组织呈细丝、细颗粒状或片块状红染似纤维蛋白,常见于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病。坏疽:是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后,导致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学改变。坏疽又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三个类型。(2)结局: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3)机化 4)包裹、钙化2、简述坏死和凋亡有何区别。答:特征细胞凋亡细胞坏死诱导因素生理及弱刺激强烈刺激细胞数量单个细胞丢失成群细胞死亡膜的完整性保持到晚期早期便丧失基因组DNA有控降解随机降解大分子合成一般需要不需要基因调控有无后果无炎症反

3、应伴炎症反应意义为生理和病理死亡病理性死亡3、简述细胞周期不同类型的细胞各自的特点。答:(1)不稳定细胞:在细胞周期中连续分裂的细胞,它们对机体的建立和组织的更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胚胎早期的细胞、造血干细胞、上皮基底细胞等。(2)稳定细胞:一般情况下不增殖,受到一定刺激后,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恢复增殖能力。如:肝、肾的实质细胞、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等。(3)永久性细胞:某些细胞分化程度很高,完全失去增殖能力,破坏后则成为永久性缺损。如:人的红细胞、神经元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4、简述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和肉芽组织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答:(1)形态 1)肉眼观:颗粒状、鲜红色、柔

4、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2)镜下观: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表面垂直,并在近表面处相互吻合形成弓装突起,肉眼观呈鲜红色细颗粒状。新生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络之间,很少有胶原纤维形成。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于肉芽组织之中。 (2)功能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或其它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或其它异物。(3)结局 1)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 2)毛细血管闭塞、数目减少,少数毛细血管管壁增厚,转变成小动脉和小静脉。 3)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成熟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发生玻璃样变性,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转变为瘢痕组织。

5、5、简述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病理区别及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答: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只有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表皮再生1-2d内便可完成,肉芽组织在第2天就可从伤口边缘长出、并填满伤口,5-6d胶原纤维形成,约2-3周完全愈合,留下一条线状瘢痕。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由于坏死组织多或感染,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伤口内肉芽组织形成量多。愈合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抗拉力强度较弱。 影响因素:(1)全身因素:年龄:青少年组织愈合快,老年人则慢。 营养:营养不良,愈合延

6、缓。(2)局部因素:感染与异物,对愈合妨碍甚大。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时,愈合延缓。神经支配:自主神经损伤,不易愈合。电离辐射:破坏细胞,损伤血管,抑制组织再生,阻止瘢痕形成。6、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愈合的因素。答:(1)基本过程:血肿形成:骨折早期,血肿形成并凝固,伴轻度炎症反应。纤维性骨痂形成:第2-3天,血肿机化并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约1周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分化为透明软骨。骨性骨痂形成:纤维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和软骨母细胞,形成类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类骨组织转变为编织骨,软骨组织转变为骨组织。骨痂的改建或再塑:骨小梁、皮质骨、髓腔的结构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和骨母细胞新骨形成的协调作用

7、下重新恢复。(2)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骨折断端及时正确的复位。骨折断端及时牢靠的固定。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供应。7、什么是血栓形成,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定义: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2)条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心血管内皮的内皮细胞在生理情况下以抗凝作用为主,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是指血流状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血液的凝固性增加: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解,导致血液的高度凝集状态。8、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的相互联系

8、。答:(1)血栓形成是指活体心血管内血液的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形成可阻塞血管腔,较大的血栓由于部分软化,易在血流冲击下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形成栓塞。(2)栓塞是指随循环血液流动的不溶性异常物质阻塞血管的过程。不溶性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栓子类型很多,但90是脱落的血栓栓子。血栓栓塞使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流阻断,如果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则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造成梗死。(3)梗死是指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引起血管阻塞的原因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血管受压闭塞,动脉痉挛。如果血管阻塞又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就可造成梗死。9、简述梗死的类型及形态特点。答:根据梗死灶

9、内的含血量及有无合并细菌感染分为三类:贫血性梗死:多发生于心、肾、脾、脑等组织结构比较致密,侧支血管少的器官。梗死灶呈灰白色,早期梗死灶的周围可形成暗红色的出血带。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肺、肠等组织结构疏松、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严重淤血的脏器。梗死灶呈暗红色,有多量出血。败血性梗死: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脱落的细菌栓子顺血流运行而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动脉栓塞所致。梗死灶内可见细菌团及炎细胞浸润。10、以肺为例说明,出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及形成过程。答:(1)定义: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肺、肠等组织结构疏松、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严重淤血的脏器。(2)条件:高度淤血:当器官原有严重

10、淤血时,动脉血管阻塞引起的梗死为出血性的。血液由淤血的毛细血管漏出,形成出血性梗死。严重淤血是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组织疏松:在组织间隙内可容多量出血,当组织梗死面膨胀时,也不能把漏出的血液挤入梗死灶外,因而梗死灶为出血性。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肺的出血性梗死常位于肺下叶,病灶大小不等,呈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因弥漫性出血呈红色。镜下梗死灶呈凝固性坏死,梗死灶边缘与正常肺组织交界处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及出血;肠的出血性梗死灶呈节段性,肠壁因淤血、水肿和出血呈明显增厚,暗红色,可有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3)形成过程:肺静脉淤血,肺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如果肺动脉又阻塞,侧支循环的支气管动脉压

11、力不足以克服肺静脉阻力,局部组织动脉供血随之停止,致局部肺组织缺血坏死,导致管壁损伤,肺组织结构疏松,淤积的毛细血管血液漏出,另外侧支循环的支气管动脉也向坏死区输入大量血液,导致肺泡腔内充满红细胞。11、试述急性炎症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病变特点。答:(1)变质性炎:以变性和坏死为主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渗出和增生改变较轻微。(2)渗出性炎:以炎症局部有大量渗出物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炎症,主要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等类型。1)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常发生于浆膜,黏膜和疏松结缔组织的渗出性炎。2)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假膜性炎:发生在黏膜的纤

12、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黏膜上皮形成灰白色的假膜,称为假膜性炎。绒毛心:在心外膜腔内有大量浆液渗出,则形成心外膜积液,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搏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3)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的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多由化脓菌引起。脓肿:主要由金葡菌引起,形成含有脓液的空腔为特征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疖: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发生的脓肿。痈:多个疖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相互融合沟通的脓肿,一般只有

13、切开引流、排脓才能修复愈合。蜂窝织炎:由溶血链球菌引起的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以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表面化脓:是指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积脓: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3)出血性炎:由于血管壁严重损伤,而在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一种渗出性炎。12、何谓肉芽肿性炎,简述一般慢性炎症和肉芽肿性炎的区别。答:(1)定义: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2)一般炎症的特点:1)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2)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14、等慢性炎细胞浸润。3)局部的被覆上皮、腺上皮和实质细胞也增生。4)举例:慢性支气管炎:黏膜上皮的损伤与修复。 腺体增生、肥大及黏液腺化生。 支气管壁其他组织的炎性损伤。 支气管平滑肌束断裂、萎缩。(3)肉芽肿性炎症的特点:1)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 2)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3)肉芽肿的主要成分为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4)举例: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 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和朗格汉斯巨细胞。 再向外是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13、简述异型性、分化程度及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答:(1)定义: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分化程度:肿瘤组织和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