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346718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重点段落品析。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没无法回归(回家),于是化为精卫,时不时衔西山的木、石,来堵塞东海。1解释词语。曰_溺_堙_故_2本文选自_,炎帝是_,精卫是_。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_2.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练习。猫 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斗于屋上(_) 黄猫奋起逐

2、之(_)白猫走入室中(_) 不敢复出(_)2两猫相斗,惊心动魄。请用“_”画出描写这种紧张激烈场面的句子。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_)猫,另一只是(_)猫。它们在(_)上打斗。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_);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_),(_),两不相下。结果(_)猫败而(_)猫胜。3. 阅读理解。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穿:凿穿。其:它的,指蜡烛。之:指代书。邑人:同县的人。偿:报酬、回报。遂:于是、

3、就。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A.不逮:烛光照不到。B.穿壁:在墙上凿洞。C.大姓:姓“大”的人。D.佣作:做雇工,劳作。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用文中原句回答)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_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_4. 课外类文阅读。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chng chn)物以载之,则校(xio jio)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选自三国志(注释)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群下:部下,下属。校:比较。太祖:曹操,即

4、曹冲之父。施行焉:按这个办法做了。1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时孙权曾致巨象”这句话中“致”的意思是( )A.送给。B.到来。C.精密。3文中哪句话赞美了曹冲虽年幼却聪明过人?用“”画出相关语句。4曹冲想出来的称象的好办法是什么?请你将其描述出来。_5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_5.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溺而不返:_(2)故为精卫:_(3)以堙于东海:_2翻译下列句子。(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_(2)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_(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

5、3读完文章,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_6. 阅读理解。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

6、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_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_3第二段文字主要写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写法,这种写法有_作用。4第三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_、_、_等特征。“_”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7. 阅读理解。学 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奕:下棋。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秋:是人名

7、。因为棋下得好,所以叫他奕秋。 诲:教,教导。 其:其中。 鸿鹄:天鹅。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之:这里指代鸿鹄。 俱:一起。 为:同“谓”,认为。 是:这个人。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理解文段的意思。2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另一个,结果。3“奕秋诲二人”,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完全不同?请写出自己的看法。_8. 读文言回答问题。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匡衡:汉朝人。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大姓:大户。文不识:姓文,名不识。大学:

8、很有学问的人。1借助注释翻译句子。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2你知道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_。3你认为我们该学习匡衡什么品质?_9. 课内阅读。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释下列词语。曰:_故:_溺:_为:_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_3这个故事,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是什么?_10.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孟母戒子盂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誼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

9、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誼矣。注释:诵:背诵。辍(chu):停止。誼(xun):忘记1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_)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_)A命令 B告诫 C戒备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_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_11. 课文直通车。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本文出自_。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和整个句子。(1)常与诸小儿游。_(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_(3)取之,信然。_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12. 古文练习。

10、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以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注释:匡衡:西汉经学家。博览群书,擅长解说诗经。不逮:烛光照不到。逮,到,及。壁:墙壁。引:引来。1根据古文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衡乃穿壁以引其光。(_)2根据注释,说说划线句子的意思:_。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匡衡_的品质。13. 文言文阅读。王充求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注释)徙:迁徙。孤:小时候父亲去世了。 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师事:以师礼相待。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肆:店铺。辄:就。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充的祖先是会稽上虞人,后迁到魏国的元城郡。B.王充到了京师后做了班彪的老师。C.王充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乡里因孝顺被称颂。D.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旧不熟悉各家学派。2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学习目的D.学习范围3王充家境_(a贫困 b富裕),他是通过_的方法来读书的。4王充求学的故事给你哪些启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