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33462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库存,它表示用于将来目的资源暂时处于闲置状态。一般情况下设置库存的目的是防止短缺,它还具有保持生产过程连续性、分摊订货费用、快速满足用户订货需求的作用。在企业生产中,尽管库存是出于种种经济考虑而存在的,但这也是一种无奈的结果。因为,库存的存在是由于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需求变化才不得已采用的应付外界变化的方法,也是由于人们无法使所有的工作都做的尽善尽美,才产生一些人们并不想要的冗余与囤积不和谐的工作沉淀。在库存管理理论中,一般根据物品需求的重复程度分为单周期需求问题和多周期需求问题,单周期需求也叫一次性订货问题,这种需求的特征是偶发性和物品生命周期短。多周期问题是在

2、长时间内需求反复发生,库存需要不断补充。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问题(1)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库存管理思想落后供应链不是一个单一的点,而是一个整体,含有很多环节,只有各个结合部的协调活动,才能使其运作效果达到最佳。供应链的绩效取决于各个节点的绩效,但是这些部门又都是独立的单元,担负着自己独立的目标和责任。一般的供应链系统只是单纯地以某一结合部的绩效作为其评价指标,而不能对全局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不恰当在现代企业“以顾客为本”的服务理念中,供应链管理的绩效由用户来评价是比较客观有效的,或者,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对用户反应能力来评价供应链管理的好坏

3、。对用户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因为对用户的服务的理解和定义各不相同,过去以订货满足率作为评价指标的模式已经不能对订货的延迟水平做出很好的评价。(3)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当顾客下单时,他们总想知道什么时候能交货。在等待交货过程中,也可能会对订单状态修改,特别是当交货被延迟以后。我们并不否认一次性交货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看到,许多企业并没有及时而准确地把推迟的交货单的修改数据提供给客户,其结果当然会使用户不满。(4)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在整个供应链中分布着不同的组织部门,这些节点之间牵连着供应链管理的很多重要数据,各节点企业只有通过系统集成的办法,实时传递这些信息,才能有效地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

4、而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低效致使交货状态数据不及时、不准确,使企业的收益受到影响。(5)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库存控制理应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保证供应链运行的连续性和应付不确定的需求。但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物流企业,在传统的库存控制管理策略中,多是面向单一企业,从其内部收集信息,而不是通过了解和跟踪不确定性状态的因素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制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6)缺乏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协调的目的是使满足一定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可以流畅的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步调一致,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7)产品生

5、产过程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上库存的影响现代产品设计和先进制造业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而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由于没有考虑到库存的复杂性最终又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所抵消,设计一个供应链结构,同样要考虑库存的影响,一条供应链中是否要增加或关闭一个工厂或分销中心时,固定成本和相关的物流成本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库存投资、订单响应时间等网络变化对运作的影响则常常是第二位考虑的,虽然如此,他们同样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极大的影响。二、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数量的管理。过去认为仓库里的商品多,表明企业发达、兴隆,现在则认为 零库存是最好的库存管理。库存多,占用资金多,利息负

6、担加重。但是如果过份降低库存,则会出现断档。库存管理技术与方法如下:(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是一种在制造商(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策略的有原则:合作精神(合作性原则)、使双方成本最小(互惠原则)、框架协议(目标一致性原则)、总体优化原则。VMI策略的主要思想是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政策,并拥有库存控制权。实施VMI能够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减少供应链的总库存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使供应链能够获得同步化的运作

7、。(2)联合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的思想可以从分销中心的联合库存功能谈起。地区分销中心体现了一种简单的联合库存管理思想,传统的分销模式是分销商根据市场需求直接向工厂订货,到货的提前期长,致使零售商堆积大量的库存。而采用地区分销中心,就大大减缓了库存浪费的现象。联合库存的优点: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运作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减少了供应链中的需求扭曲现象,降低了库存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库存作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与协调的纽带,可以暴露供应链中的缺陷,为改建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为实现零库存管理、准时采购以及精细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体现了供应链管

8、理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原则。(3)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是供应链资源的全局性优化。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根据不同的配置方式,有串行系统、并行系统、纯组装系统、树形系统、无回路系统和一般系统。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中心化(分布式)策略,一种是中心化(集中式)策略。非中心化策略是各个库存订货点独立地采取各个的库存策略,这种策略在管理上比较简单,但是并不能保证产生整体的供应链优化,如果信息的共享度低,多数情况下产生的是次优的结果,因此并非非中心化策略需要更多的信息共享。中心化策略的所有库存点的控制参数是同时决定的,考虑了各个库存点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的办法获得库存的优化

9、。但是,中心化策略在管理上协调的难度大,特别是供应链的层次比较多,即供应链的长度增加时,更增加了协调控制的难度。三、库存控制库存控制,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库存控制是使用控制库存的方法,得到更高的盈利的商业手段。 库存控制是仓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它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基本库存可控制的方法:(1)库存补给策略1)(R,Q)策略: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对库存进行连续的检查,当库存降低到订货点水平R时,即

10、发出一个订货,每次的订货量保持不变,都为固定值Q。该策略适用于需求量大、缺货费用高、需求波动性很大的情形。2)(R,S)策略:该策略和(R,Q)策略一样,都是连续检查类型的策略,也就是要随时检查库存状态,当发现库存降低到订货点水平R时,开始订货。订货后使最大库存保持不变,即为常量S,若发出订单时库存量为I,则其订货量即为(S-I)。该策略和(R,Q)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订货量是按实际库存而定,因而订货量是可变的。3)(t,Q)策略:该策略是每隔一定时期t检查一次库存,并补充Q量的库存。4)(t,S)策略:该策略是每隔一定时期t检查一次库存,并发出一次订货,把现有库存补充到最大库存水平S,如果检

11、查时库存量为I,则订货量为S-I,该策略不设订货点,只设固定检查周期和最大库存量。该策略适用于一些不很重要的,或使用量不大的物资。(2)战略库存控制工作流管理工作流,就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它主要解决的是“使在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文档、信息或任务的过程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促使此目标的实现”。作流管理是一个被业界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的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使处理过程自动化,使人以及各种应用工具相互之间协调工作,以完成某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台适的人或软件在恰当的时间执行正确的工作。基于工作流的库存管理,能解决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无

12、法解决的库存协调问题,特别是多级库存控制问题。多级库存管理涉及到多组织协作关系,这是企业之间的战略协作问题,采用传统的订货点方法解决不了关于组织的物流协作问题,必须通过组织的最有效的协作关系进行协调才能解决。基于工作流的库存控制策略,把供应链的集成推到了一个新的战略新高度企业间的协作与合作。(3)Push与Pull结合的库存管理模式Push(推动式)库存管理是属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供应链上游通过综合考虑来自下级企业的订单和自身企业生产能力而做出的对下级企业库存决策。Pull(拉动式)库存管理是基于每个仓库的特定需求以一定的订货批量补足库存;每一个存储点都独立于渠道中其他所有的仓

13、库,预测需求,决定补货量时都只考虑本地点的因素,而不直接考虑各个仓库不同的补货量和补货时间对采购成本或生产成本的影响。在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不仅要按需生产,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只简单地采用推动式或拉动式运行机制在实际过程当中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所以,采用推动式与拉动式结合的运行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库存管理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生产规模的经济性,同时在供应链下游还可以满足顾客的定制化需求。从库存管理角度来说,单纯强调某一个环节库存的快速响应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必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研究面向缩短多阶段响应周期的库存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库存管理模式和决策支持模型,才能真正提高某种产品在最终用户市场上的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