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指尖上的智慧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33414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指尖上的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写,指尖上的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写,指尖上的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写,指尖上的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写,指尖上的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指尖上的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指尖上的智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指尖上的智慧 -论小学语文课堂练笔【内容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成了课堂之外的功课。本文将剖析时下课堂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通过课堂练笔,以“写为主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提高思维、阅读、写作等诸多能力,从而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关键词】自主学习 课堂练笔 读写结合 一、现状:乱花迷人眼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理念更新了,方法更多样了,人文味道更浓了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却表现出前所未有

2、的喧闹和繁杂。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泛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等,凡此种种,都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的确,我们的语文课成了最没有学科特点的课,似是而非,模模糊糊.这些喧闹和繁杂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自主实践的机会,减少了习得能力的途径,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教师辛辛苦苦,花样百出地教,学生却写不好字,说不好话,写不出通畅的文章。笔者认为以下一些现象让人忧虑:1、 问得晕头转向新课程下的课堂,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些教师觉得问就是一种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为一问一答就是对话的基本形式;有些教师觉得问能引起学

3、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本;还有的教师觉得问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确,正确的问是可以达到以上目的,可问题是我们问得过多过火了,学生被教师纷繁复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有一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只能成为回答的机器,他们还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吗?有自主思考的机会吗?更糟糕的是教师提的很多问题常常是无疑而问,为“是不是,“对不对”而问,问题问得琐碎,问得缺乏层次性,问得不够深度,甚至问得不够准确和科学。课堂离不开问题,但为什么教师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呢?如果他们发现不了教师再问,不是更能引发思考

4、,引起共鸣吗?2、 说的过于随便 有问必有答。正是因为教师问得过多,过快,使得学生必须绷紧神经跟上教师。于是,师生对话似乎成了对口相声,或是知识抢答,思维敏捷的学生成了主角,大部分学生沦为听众和看客,甚至干脆不思考,坐着等答案,他们的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阅读能力得不到训练。即使那些成了主角的学生,他们在回答时有多少思考的时间呢?因此他们的答案也是琐碎而肤浅的,只字片语,零零碎碎,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便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更让人忧心的是教师只关心回答正确与否,对学生回答的语言是否完整规范,是否恰如其分漠不关心,这样的教学,学生如何习得规范的语言呢?3、 自主流于形式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

5、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自能阅读。自主学习就是达到自能阅读的重要方法。然而在课堂中,教师或是担心自己缺乏引导能力,或是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自主起来,自主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如,教师不让学生大胆质疑,而是以自己的疑问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不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赏析,而是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硬塞给学生;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学习环节而无学习时间,草草结束,何来效果凡此种种,都使得自主学习成了口号。4、 能力无法习得新课程

6、以来,似乎语文教学开始避谈训练,似乎训练就等同于机械,等同于扼杀学生创新与天性。可是语文学习离得开训练吗?没有训练,学生能写得一手好字吗?没有训练,学生能学会动情朗读吗?没有训练,学生能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吗?概括能力,书写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都是通过训练习得的。在“读占鳌头的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误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朗读,殊不知还有许多阅读能力需要训练。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精研文章字眼,体会写作方法不是也很重要吗?吴立岗教授在总结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时说;“我们讲以读为主,不错,但我们必须还要提四个字,就是读思结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现在常常强调语感,强调语言的直

7、接经验,这点不错,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除了直觉思维以外,还必须有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2的确,过于重人文,轻工具;过于重激发情感,轻能力训练,是造成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以上问题都在告诉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热闹有余沉静不足,激情有余效率不足。学生要沉静下来,教师也要冷静下来,靠什么?靠“写”。二、固本方清源曾经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虽然将能力换成了素养,但笔者认为“写”的素养一定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甚至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也以文章的优劣定输赢。可我们现今的课堂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学生读的很多,

8、说的很多,写的却很少,甚至有些课根本没有动过一次笔,“写” 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成了课堂之外的功课。写若只放在课后,放在写作课中,学生又怎能习得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怎能获得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更何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能在课堂中营造沉静平和的氛围,荡涤喧闹和繁杂,还语文教学以“朴实、扎实和真实.动笔写写就意味着教师问的次数会减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机会增多,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纵深体会,个性解读;动笔写写就意味着学生的思考更加整体和成熟,他们的回答便不再零碎和随便。而且写不同于说,写更能暴露学生的语言错误,便于学生更好地习得规范的语言;动笔写写就意味着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写写文章大致内容

9、,学生的概括能力得以发展.写写对于文章内容和语句的感受,鉴赏能力得以提升。模仿课文的句式写写,写作能力又有所发展更重要的是写比说训练地更扎实更全面,说很容易成为个别学生的舞台,而写却让全体学生有了一次思考和锻炼的机会。当然,这种课堂练笔不是机械地提笔就写,它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突出重点,把“写”这个“好钢”用在刀刃上。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特级教师的经典案例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练笔。1、 一写,初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成人看报看小说离不开概括能力,阅读文件和书信离不开阅读能力,甚至单位招聘也考察一个人的概括能力.曾经,我们的语文课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至于

10、每课必概括,最后机械到教师报答案,学生记录。这些过火的做法当然错误,但不意味着语文课堂不需要概括能力的训练。新课标明确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要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也正在重视训练学生概括的能力,但大多只是口头上让学生说说,收效甚微.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将“写巧妙地和概括主要内容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师:刚才同学们自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给我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呢? 学生静静地阅读、概括。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

11、在谁愿意来读一读自己概括的故事?生:教师将学生写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降临.经过:老天鹅和一群天鹅破冰的事情。结果:斯杰潘老人背着枪走了。师:边点评边帮学生修改你写了三句话,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很清楚.老师也有三句话:一是删去“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词,三句话就连贯了。二是“寒潮”与“突然”调换一下位子,删去“的事情”。三是故事还没结果:老人走了,天鹅呢?不见了!生笑。再听听别人的看法,把结果改一改,好吗?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终,他们成功了。 师:这是结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当些,

12、你赞成吗?生点头。 生:老师,我觉得“敲打冰面”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你比老师用词更准确!改! 生:老师,天鹅是一次又一次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多重要啊!加! 生:不是一只天鹅扑打冰面的,有很多天鹅一起扑打的。 师:多好的建议啊!这句话添在哪儿呢? 生:添在使湖面使冰面破裂前面。改成: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 师:“齐心协力”用得妙!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最终,他们成功了. 师:你看,这样一修改,故事就清楚、明白了。(接着请学生交流) 现在,老师建议大家把自己

13、概括的内容仔细读一读、改一改,注意:要学会吸取别人的长处,把好词好句“偷过来”!学生快速进行修改,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修改。(学生修改后再交流) 这段教学实录展示了“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在薛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诸多能力都得到发展.“写使得更多学生有了思考和展示的机会,避免了部分学生的话语霸权;“写”使得学生思考地更加深入,表达更加规范严谨。最难能可贵的是薛老师利用“写”渗透方法,通过及时评点学生的句子,让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等,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引领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并移植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技巧;引领学生通

14、过比较,发现同学独到的表达,并引用到自己的文中来,加深自己的认识.在他充满智慧的鼓励语言和巧妙引导下,学生从概括得不够到位到写出通顺完整的主要内容,能力得到了发展。写的训练,不能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再现,应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薛老师“写”的训练扎实巧妙,掷地有声,长此训练,何愁学生不会概括主要内容.2、 二写,感受文字温度语言文字是由温度的,它饱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蕴藏着世间的人生百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关键词句的敏感度,对词句所包含情感的体悟能力,对作者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能力。然而我们的课堂中,教师常常剥夺学生感受文字温度的机

15、会,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塞给学生,学生就如被放牧的牛一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渐渐的,学生便丧失自己寻找“芳草地”的能力,只会等着教师“喂食”。其实,我们传统的阅读方法强调自读自悟。苏教版教材编委,著名教育家高林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读书说:“父亲教我的方法很简单,给我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他还让我自己写写感受,写写疑问。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毛主席也曾告诫子女:“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本红楼梦写满了他的阅读感受。这些名人阅读文本时的方法告诉我们阅读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我们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少说一些,让学生多思多写一些,还是来看看薛法根老师

16、的课堂吧: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确,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段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学生潜心读书、写感受,教师巡视并作个别点拨。 师:同学们学得是那样专心,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交流?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