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32932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张贵贤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促使高考(教育教学无形的指挥棒)其模式、理念、内容、题型等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更注重体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过去十多年高考历史题型的几次大变动中,列举题、填空题、多项选择题均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材料解析题的地位自面世以来却随着其题量、能力要求和占分比重不断加大而直线上升,从当年的“不荷初露”成为今天的“三大巨头”之一。自1989年高考以“史料分析”的姿态粉墨登场(当时100分制中仅占两题共4分),在1990年至1993年渐露头角(100分制中占两题共1014分),到1994年

2、升级(150分制中占三题共30分),从1996年以来到现在均在150分制中占3437分之重,并把借助材料的方式渗透于高考的其他题型中,使材料解析题稳居高考题型榜上。这一变化是基于材料解析题集考查考生的历史基础、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水平和提取、分析信息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能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优点,而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明确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要求,研究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解题策略等方面对高三备考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内容、形式与能力考查”课题组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中关于材料处理方面的叙述,有其中以下3项要求:1.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2. 对材料进行去伪存

3、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综观近年的高考,无论材料解析题形式上怎样变化,命题者的目的始终是围绕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查考生上述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平时备考中有针对地培养学生达到上述要求将对应战高考起重要作用。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型对于考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式。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的日臻完善,材料解析题的设置逐步走向成熟,它以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

4、)在命题原则上,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要求从材料提供的史实作立论基础,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中第39题有关对我国知识分子成分的看法一题,在答题上就要求充分运用材料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确实体现了“论从史出”原则。(二)在命题选材上,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无论高考考试形式、内容怎样改革,无论是全国各地的哪一套题,材料题命题选材都不会脱离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都是课本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中的“栋梁”。试题可能通过引用大量课本以外的史料或其他社会生活素材,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知识的

5、落脚点都离不开考试说明的复习范围,甚至都是落实在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可以说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归于课本。(三)在能力考查上,更多突出知识迁移。考查考生能否在有限时间内从陌生的材料中正确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最佳切合点,对号入座,使其转化为自己熟悉的内容,并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与其他高考题型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在运用知识、处理信息以解决问题方面,它对考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样的能力并非靠死记硬背获得,而是靠扎实的历史基础功底加上灵敏的思维反应达到。(四)在命题形式上,向问答题靠拢,常以归纳型和评论型材料解析题出现。有时要求考生归纳材料的要点,如1995年全国高考第39

6、题要求就有关继昌隆缫丝厂的情况进行概括。有时要求考生按题目具体要求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如1999年全国高考题要求评述1975年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义。再有是先归纳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客观评价,如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45题要求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2003年广东高考第26题要求指出明后期的风气与观念,再指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这类的归纳题在近年高考出现频率很高,它类似问答题,表现是设问不多,分值较高,重在考查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同类的还有2002年广东卷第31题等。更有像2000年全国高考第40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一题,直接要

7、求结合材料归纳原因。(五)在命题观念上,重视开放式思维模式,答案与评分标准灵活,突出表现考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例如 1995年全国高考第39题要求从继昌隆缫丝厂情况得出结论,按不同的分析角度,答案按两类给分,只要答对一类即可给分,不作硬性规定。近年评论型材料解析题的增多,在评分标准上也具有相对灵活性,在表达上不要求统一,在观点上鼓励创新,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得分。(六)在涉及领域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一直是主角,也包括文化、民族关系等其他方面。另外,中外热点问题和时事也是近年材料解析题关注的方面。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33题有关欧洲一体化,2003年

8、广东高考第27题有关少数民族自治问题等等,都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鉴于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这些特点,在应试解题上要有相应的对策。解题的方法可分为三步:读、思、答。(一)读:解题的基础1先审题目设问。为什么不采取先看材料的做法?一是考生先阅读比较陌生的、甚至有一定阅读障碍的材料,容易产生惧怕心理,这种不良心态会直接影响考生答题;二是不了解命题要求就阅读材料,其思考的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必然是茫茫然看过一遍后再带着问题重新看第二、第三遍,浪费宝贵时间。其实,经历近半年埋头苦练的考生只要上场镇定,单看设问对材料所指就可略知一二,并可以在头脑中锁定某一特定的历史空间或事件进行思考,这样会大大增强其答题

9、的信心,减轻迷茫心理,这一步相当重要。2注意提示性文字,特别是材料出处。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比如材料出自1945年底蒋介石的演说。我们知道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加上特定的时间抗战胜利后,就立即可断定这番言论具有反动性、欺骗性,无论说得多么动听都是他欺骗人民的“糖衣炮弹”。3细读材料,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例如:古代史材料多为文言文,对于生字生词可以一分为二处理,重要字眼一定要通过读透上下文了解材料的本义来进行适度的联想;一般性名词如果有其他名词与之同类可通过归类办法模糊处理

10、。有带解释的字词千万要好好把握,它们很大可能是解题答题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翻译成中文后,句子较长,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处理,找出句子主干部分,以达到明确中心意思的目的。(二)思: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思的过程,要边读边思,而且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材料与教材的相关之处。尽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体现一个“新”字,但不管多新,归根到底还是与课本的主干知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了,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正如2000年全国高考第40题有关战后60年代美欧日政治经济关系一题,

11、除了引用叙述外还引用大量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信息,这些材料都不是来源于课本,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非常紧密,考生马上就可以联想起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2材料与设问间的关系。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必然与材料息息相关。我们经常可以通过设问洞悉材料、整理材料。如 2003年广东卷第27题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设问给我们几方面的提示,一是材料的指明,指定看哪一材料;二是表明材料中包含了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原则、目的。只要考生注意审题,注意设问的每一个重要信息,问题

12、就可迎刃而解。同时,设问除了上面讲的明示,还有暗示。如1999年全国卷有关古代南方经济发展一题的问题:(l)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设问暗示一:三道设问紧紧扣住“南方经济发展”,而且材料四中显示不同朝代南北人口对比情况,显然命题者意图是考查考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掌握情况,整道题的大方向确定,而且第(2)问答案已相当明了。暗示二:第(l)问明显提示前一问句的材料一与后一问句的材料二、三、四是两个层次,并且暗示前者相对弱,后者有所发展。回答时,只要扣住这一变化概括材料即可。

13、3另外,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若考生能借助并把握其微妙关系引导思维方向,那么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三)答:解题的落脚点如同中医看病一样,把脉辩症后,最后还要开药方。经过前面的读和思,答题的思路已出,最后一步是要答好题,用文字清楚表达自己意思,否则前功尽弃。在答题上有几个问题要注意:按问作答,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还要注意分值分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一方面不

14、要拘泥于课本。如 1997年的美国西进运动一题。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拨开云雾,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紧扣中心,揭示历史本质规律。纵然材料多,设问新,但命题者必定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查,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中心,并揭示其中的历史本质。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书写工整。不要写成长篇大论,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对于材料解析题,说它难,难在考生与材料、设问素未谋面,心理压力大,另外它形式灵活,

15、考生把书背烂也不一定能拿分,信心会一再受挫;说它易,是指只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平时注意积累经验,材料解析题还是可以巧做的,甚至比填空、问答题的得分率还要高。本人所从教的两届毕业班学生基础都比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中很多同学是从怕做材料解析题到爱做题、找题做,得分率不断提高。用他们的话来说是:“材料解析题有挑战性,我们有信心在高考拿高分!”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

16、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