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30501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一、鉴赏诗歌形象: 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词中梅花的境遇如何?(3分)答:2、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答:1、梅花寂寞的开放在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的的风风雨雨,更使其环境冷落凄凉。除此之外,还深受群芳的嫉妒。2、以梅花的遭遇,来影射自己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表现了他高洁的品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

2、中论。1、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请结合全诗来分析清人李子德的话。(8分)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这是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

3、悲剧。(4分)杜甫的诗题是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4分)【格式总结】诗中描绘的 (人物)是一个 (根据诗歌分析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的 (身份本质)形象。诗中的(客观事物)意象具有 (特点),融入了作者(诗中表现的感情) 的情感。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 (客观图景)的画面,营造了一种(主观感受情境的特点)的意境。二、鉴赏诗歌手法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

4、 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1、指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答: 2、说出“离堂思琴瑟”中的“琴瑟”和 “别路绕山川”中的“山川”分别是什么意思?(3分)答: 3、有人说颈联“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中的“隐”和“没”两个字用的很好,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 1、用了拟人的手法。“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2、“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

5、波澜。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酒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阴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静静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1、指出“烽火照西京”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答: 2、找出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答: 3、指出初唐四杰是谁及他们的风格特点。答: 1、“烽火照西京”一句用了夸张手法,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

6、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写出了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他们的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格式总结】这首诗运用了(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如

7、何运用这种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对作者主旨感情的表达作用)。三、鉴赏诗歌词句滕王阁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1、 全诗围绕“时”与“空”而写, 请你找出体现时空的字词。(2分)答: 2、谈谈你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3分)答: 1、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2、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的变化中,在物换星移中,写出了东流不尽的永恒江水,江水面前滕王阁的居高与寂寞,有生不得志,功业无望的悲苦情怀。【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

8、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词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答:2、“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两句词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答:1、“西北望长安”,作者只想再看一看古国都城,却“可怜无数山”遮挡了视野,多凄凉的诗句!那种国破家亡痛苦和无奈的情怀,让我们可以触摸,感到无限压抑。“可怜无数山”体现了作者对失陷的中原大地的热爱,对美好河山遭到金人铁蹄蹂躏的悲伤。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情感一转,历史发展的车轮不会逆转,青山又岂能挡住东去的流水。大宋美好河山终会收复。醉花阴薄雾浓

9、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1、“东篱”“暗香”“ 盈袖”各指什么?(4分)答:2、 这首词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被称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3分)答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

10、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格式总结】这句诗运用了(手法),(描写了什么事物或者情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主旨感情)。

11、这首诗的语言 (结合语句分析) 。四、鉴赏诗歌风格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两小题。(9分)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它的 联和 联都必须是对仗句。(3分)2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王维的山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以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6分)答: 1、五言律诗,颔联和颈联2、概述:王维不仅是诗人,同时又是画家。他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感受、和表现手段来传达山水诗的诗情画意的。诗中有画意:空山新雨、晚秋天气是在勾远景、定色调;月照松间、石上清

12、流,景色开始由高向低、由光及声、由远而近;浣女归舟、竹喧莲动等,由静及动、由景及人,呈现出一幅山村傍晚恬淡自然、优美宁静、美妙和谐的诗画。画中有诗情:“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在为画面题诗,点明此画所营造出的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便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寄托了诗人心怀高洁,隐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的情趣。【格式总结】这首诗体现了作者的(风格),(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格)。五、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送友人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2、结合诗歌分析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之处。(4分) 1比喻。诗中用“孤蓬”比喻友人离别后漂泊不定,用“浮云”比喻友人别后萍踪不定,用“落日”比喻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2同:都是离别诗。异:王诗在离别之时不效儿女之态,认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离别而无离别之意,有旷达之感。李诗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