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小一级语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6300543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夜思小一级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静夜思小一级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静夜思小一级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静夜思小一级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静夜思小一级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夜思小一级语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静夜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说给别人听。4、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学情分析:现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比较重视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的幼儿教育或是家庭教育中,已经学会背诵多首古诗,其中又数静夜思最熟悉。再者,这首古诗诗句浅显,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意境。教学重点:知景、悟情,积累语言。教学预设:第一课时一、揭题、激发兴趣。1、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都说会背)2、齐读。3、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2、事吗?举手表示。想不想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会讲这首诗的故事?二、分层教学。1、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2、分层次交流: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三、知景、悟情、吟诵。1、播放课件。()观察并说说当时诗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那么古诗当中哪一句是描写我们看到的环境的。联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图理解。()诗人李白看着眼前的月光,他想起了什么?()把李白的思乡之情用诗句表达出来,就是哪一句?联系“举头望明月,

3、低头思故乡。”看图理解。()看,诗人多了不起,用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就把自己远在异地他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古诗。2、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那当时你为什么会想起他?(触景生情)3、当时大诗人李白远在他乡异地,低头凝视屋内银白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播放课件,吟诵古诗。四、巩固练习。、开火车生字卡片认读,请生观察“光、霜、乡”的拼音有什么特别?渗透古诗押韵的特点。、分句认读诗句,指名四生读好拿着诗句排顺序。、齐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板书)、大家学得这么好,靠的是你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对吗?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

4、的“目和耳”。()、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学生练写。()、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1、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2、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中一张照片让小朋友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妈妈大诗人李白看到皎洁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小朋友,让我们再来和李白一起,做一回思乡之人。朗诵古诗。2、拓展说话:那小朋友来看看这副夜景,(播放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凄凉、很伤感的感觉)、看书中插图

5、,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美好、很美丽的感觉)小组内说指名说。(从说中,孩子们学会了即使是同样的夜晚,只要景物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二、指导书写,巩固识字。、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复习四个生字,选择生字,找朋友扩词。三、巩固练习,强化积累。闯关游戏:第一关:我会读。(领读生字。)第二关:我会背。(开展背诵竞赛。)第三关:我知道。(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小组内比赛,选出获胜者,再由各获胜者进行比赛。)四、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教学反思: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学前都会背,难的是理解诗中蕴藏的含义,特别是第二句“疑是地上霜”,由于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霜,联系前一句,这句是把床前明月光比做“地上霜”,所以这句话理解起来有困难,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在突破这个难点的时候是采用反复诵读,前后联系,图片演示,教师讲解,学生感悟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效果挺好。在教学“霜”字时,让学生看字形,“霜”字上面有“雨”,跟下雨有关系,再问同学见过“霜”吗?看可见,冬天早上,地上、树上、河里等各个地方结霜的情形,形象地感知“霜”,最后体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思。多个学生进行阐释、互相补充,体会到了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