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29576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教学反思贺知章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

2、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检查反馈:(课件)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齐读生字新词。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分组读

3、诗齐读古诗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

4、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5、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

6、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展示表演。 (3)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

7、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8、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第二篇: 核心提示: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

9、,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

10、。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

11、乡偶书教学反思 第三篇: 当我教完回乡偶书这节课后,我为孩子的表现感到很欣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备课的时候,很多教学设计我唯恐孩子们不能如我设计的那样去感悟。比如这首诗表达的是贺知章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淡淡的忧伤。作者的喜悦之情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还能很直观地感受得到,可是最关键的是这首诗写得较为含蓄,要是要领会作者的那种忧伤、百感交集之情可有点难度了。我在备课时也预想的到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如何让他们去感悟这种”忧伤之情”呢?我决定从古诗中的”客”入手。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孩子们把贺知章当做”客”? 2贺知章真的是”客”吗,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预

12、想孩子们肯定不会回答的很正确,可是在课堂孩子却思维活跃,能紧扣古诗和文中插图去思考问题,还有的孩子的能结合自己生活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群二年级的孩子的出色的表现令我佩服不已,孩子在本节课竟然能深刻的领悟到作者内心隐藏的感慨。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课堂应该学会放手,相信孩子们,其实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思考的角度比老师还要广,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第四篇: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

13、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

14、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第五篇: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写的一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