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科学中班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288930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科学中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认识科学中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认识科学中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认识科学中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认识科学中班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科学中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科学中班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科学中班教案奇妙的玻璃片一、活动目标1、经过观察不一样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2、初步培养幼儿自我尝试动手制作的本事。二、活动准备1、图片:小花猫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三、活动过程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2)小花猫图片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先的一样大?(大了、小了、和原先一样)。2、启发、探索。(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2、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一样.(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趣味,用不一样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一样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

3、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3)请幼儿用自我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我动手制作的乐趣。(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四、活动延伸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一、活动目标1、了解动物不一样的睡觉方式,初步懂得动物睡觉方式的原因。2、能大胆讲述观察的结果,体验游戏的欢乐。3、

4、热爱大自然,有了解动物的兴趣和愿望。二、活动准备1、绘本:一本讲述睡觉的书2、PPT课件。3、动物图片、记录表。三、活动过程参观交流,引起兴趣。教师:上次请大家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收集小动物睡觉的秘密,你收集了吗?让我们一齐去参观一下吧。交流调查情景,了解不一样的睡觉姿势。1、教师:你收集的是什么小动物?它睡觉的姿势是什么样的?2、小结:小动物睡觉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站的睡,有的躺着睡,有的蜷着睡,还有的倒挂着睡。绘本阅读,了解多种动物的睡觉方式。1、教师:教师也带来了一本讲述睡觉的书,里面有许多动物睡觉的秘密,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2、教师:你看到了谁?它是怎样睡觉的?3、教师小结:动物睡

5、觉的姿势、睡觉的时间和睡觉的地点都不一样,那是因为它们长得不一样,生活的地方和生活的习惯不一样。四、巩固游戏,体验欢乐1、问答游戏。2、模仿体验。五、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动物睡觉的方式。你还明白哪些动物睡觉的秘密?六、活动延伸日常活动,继续了解动物的睡觉方式,用自我的方式记录。进一步了解睡眠与人类的关系。捉迷藏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2、学会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学会发现问题。3、加深爱护动物的情感,共享游戏的欢乐。二、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一段、电子白板。2、两人合用一张动物图片,上头有蜘蛛、蝗虫、枯叶蝶、螳螂、青蛙、狮子

6、、北极熊、螃蟹、猫头鹰等。三、重难点四、教学过程故事激趣,在情境中导入1、图一: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说说xx的外形。师:今日教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xx长得什么样?xx要和你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2、图二:引导幼儿描述xx躲藏的位置,教师演示课件。3、图三:请幼儿用激光教鞭指出xx第二次躲藏的地方,教师演示课件。4、引导幼儿说出xx在图二、图三中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5、提问:xx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6、小结:xx十分聪明,它躲的地方与它身上的花纹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容易找到它。(评析:以绘本故事捉迷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动物保护色的兴趣。在幼儿与xx进行了两次捉迷藏游戏之后提问:“

7、我们怎样会把那么多东西当成是xx?xx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引导幼儿思考、小结,获得初步的印象,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1、拿出动物图片,幼儿两两合作找出其中隐藏的动物,用笔圈出来。师:xx的朋友也来捉迷藏了,请你和好朋友一齐来找找它们躲在哪里,找到后就在小动物身上贴上标记。2、请幼儿说出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3、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验证幼儿的发现。直接找出的动物:青蛙、蝗虫、螳螂;链接的动物:狮子、北极熊;使用放大镜的动物:螃蟹;使用聚光灯的动物:猫头鹰;使用动画演示的动物:枯叶蝶、蜘蛛。4、讨论:仔细看看动物和它们躲藏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

8、?有什么用处吗?5、教师总结: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我的,我们叫它保护色。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我,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以此来隐蔽自我。有了这种独特的保护色,敌人就不容易找到它们,就能保护它们的安全。(评析:此环节采取两两合作的形式进行,幼儿合作观察,找出隐藏在图片不一样背景中的9只动物,并做上相应的标记。然后,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我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采取放大、聚光等不一样的形式,进行重点演示与验证。并追随幼儿的回答,点击和标注相应的动物,引导幼儿说出枯叶蝶、蜘蛛等动物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似,明白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是动物保护自我的一种方式。直观形象的展示,使幼儿简便愉快地获得了新经验。)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