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刀锋读后感【可编辑】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27406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刀锋读后感【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刀锋读后感【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刀锋读后感【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刀锋读后感【可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3刀锋读后感【可编辑】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刀锋读后感【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刀锋读后感【可编辑】(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刀锋读后感 2023刀锋读后感1(2056字)人应该怎么活?与其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倒不如说是人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个问题见仁见智,答案纷繁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和行动。刀锋通过展现几个经历和追求各不相同的人物的生活,试图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过,从而找到自己的答案,过好自己的生活。先说说作者毛姆,毛姆的大名早已耳闻,读他的著作,刀锋是第一本,也就是这本书,让我对毛姆颇有好感,这本书内容平实,毫无晦涩之处,没有长篇大论,没有盖棺定论,毛姆只是讲了一个关于身边的几个朋友的故事,娓娓道来,而我就是那个听故事的人,津津有味的听他一直讲了下去,给我的感觉就像同龄人在聊天一样,而他的

2、故事不是讲完就没了,意味悠长,能够让听者从中学到东西。总之,他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讲得特别好。就冲这点,我喜欢看他的著作,以后再买书,他的书是首选,可以说,他是头一个我通过读著作对作者有好感的人。再说说刀锋一书,我非常好奇的是这本书为何叫“刀锋”,有什么寓意?单单看中文名字不好理解,查了一下,刀锋的英文名字叫“The Razors Edge”,剃刀的边缘,这样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书中的每个人都是历尽坎坷,在刀尖上跳舞,而他们生存了下来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理想,庸俗或高尚,虚荣或伟大,安逸或自由,总之是得偿所愿。这“刀锋”就是我们历尽坎坷后过上自己想

3、要的生活。刀锋一书富含哲理,讨论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到底两者哪个重要,应该选择哪个?且看书中的几个人物:拉里追求精神世界,渴求内心的安宁,上下求索真理;伊莎贝尔追求物质享受,却迷恋跟她志不同道不合追求精神世界的拉里;艾略特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追求物质享受和地位;格雷踏实,勤恳,追求物质,努力工作。拉里、伊莎贝尔、格雷,都是童年的玩伴,却走上不同的道路,跟经历有关。拉里的迷惘、彷徨,我能感同身受,因为那是青春,刚开始拉里跟你我都一样,也是一个凡夫俗子,可自在战场亲眼见到年轻的战友牺牲后边开始了迷惘,开始不断反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应该怎么度过。等到后来,“我”与拉里再次相见时,“我”发现

4、拉里多了一份从前没有的安宁,拉里解决了一道人生的难题,寻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也就是说拉里在那个时候已经走过了迷惘、彷徨时期,找到了答案,即追求精神世界,上下求索。伊莎贝尔生活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家庭环境中,自小熏陶,所以伊莎贝尔对物质世界非常在意,也终究因为与拉里人生观、世界观不同,追求的不同,导致分道扬镳,伊莎贝尔转而嫁给了拉里,可是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拉里这个跟她完全不是一路的人,他们追求不同,注定了他们不会在一起,在一起除非能够彼此包容和支持,否则会成为彼此的羁绊。格雷又不一样了,自小接受商业气息,他的父亲是经纪公司老板,家庭环境的原因也注定了他要子承父业,从事商业活动,追求物质,但难能可贵的是,

5、格雷身上商人奸诈、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性,反而格雷为人义气,虽然喜欢伊莎贝尔,但因为好哥们拉里,将自己对伊莎贝尔的感情藏在心里,为人也踏实,等等。如果说让我从上面四个人中选一个喜欢的人,我选格雷。艾略特太老奸巨猾,拉里太过于仙,伊莎贝尔过于做作,倒是格雷非常接地气,能让我感受到凡夫俗子的气息。格雷努力工作,富有家庭责任感,为人本分,跟另外三个人比,格雷是最简单的一个人,一心对妻子、一心对工作。艾略特时常在伪装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攀炎附势;伊莎贝尔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使用手段拆散索菲和拉里,间接杀死了索菲;拉里的追求也有其不负责任所做代价的关于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哪个重要?作为凡夫俗子的我,

6、给出的答案也会比较俗,做法也应该比较大众吧。我觉得精神世界和理想是重要的,有理想了精神世界才会丰富,才能够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所以把理想放在首位(不得不承认的是我自己现在就缺少理想,这个是后话了,我自己现在也在反思),人是世俗界的一份子,人是活在当下的,当下就是现实,认清现实才能实际,有了物质才能走的更远。总之,套用一下智者的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最后,想摘抄一下书中的几段话于此,算是与_开头相呼应吧,也是收尾。“拉里如其所愿,融入了喧嚣激荡的人海中这茫茫的人海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和矛盾所纠缠,迷失于风雨飘摇的大世界,他们渴望美好的生活,外表笃定而内心彷徨,有善者也有恶者,有守财奴也有仗义疏

7、财者。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我虽无写成功之意,但此书却的确是一部关于成功的小说。书中跟我有关的主人公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名流;伊莎贝尔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在一个生机勃勃、文化氛围浓郁的社区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格雷找到一个稳定而赚钱的职业,造成九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苏珊娜鲁维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索菲以死亡解脱;拉里寻觅到了幸福的归宿”。2023刀锋读后感2(1801字)读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次又读了他的刀锋无论是月亮和六便士还是刀锋,毛姆都是在描述一种以精神的富足、灵魂的安宁为人生指向的生活。相比月亮和六便士,刀锋里的人物更加多样,作者对这些人甚少主观评论,只用客观的叙

8、述,每位读者大概都能在那些人物身上找到符合自己的人生态度的范式。在我看来刀锋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的人物虽不算多,但都各具代表性。艾略特一心追求上层社会的身份认同,他总是举办各种宴会,盛情招待巴黎或伦敦的名流,对每一次被邀请参加能彰显身份的宴会都极为重视。在帮助拉里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的计划被拉里拒绝后,他就极力反对侄女伊丽莎白和拉里的婚事,在他眼里努力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努力挣钱的男子才是女人婚嫁的方向。艾略特在临终前惦记的依旧是某个名流的宴会是否给他发请柬,以至于总是客观描述事实而不做评论的毛姆先生都忍不住说了一句:“想到他的一生过得那样愚蠢、无益和无聊,使我感觉难受”。可是

9、“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艾略特尽管庸俗,但他慷慨,为人也比较简单,对年轻人总是不吝提携,而且重视亲情,对姐姐和侄女总是倾心相助,所以毛姆笔下对他只有怜悯和同情,却并无反感。伊丽莎白,艾略特的侄女,拉里的初恋情人。伊丽莎白和拉里最初进入读者的视野时,只觉得这真是天赐良缘,一个美丽得体,一个温润儒雅,而且彼此爱慕,所以当艾特略反对二人的婚事的时候,只觉得这老头真是无事生非。但渐渐会发现,其实二人的人生追求是没有交集的,一个注重享乐,一个注重心灵。好在二人因为无法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达成共识,适时地分开了。伊丽莎白嫁给了股票经纪人的儿子,生活富足,夫妻恩爱,尽管她心里一直都爱着拉里,但毕竟物质享乐才是

10、她的天性,这一点得到满足才是她幸福的源泉。拉里,原本也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但一战的经历让他对生死、对生命都有了更多的触动和思考,他将寻求生命的意义作为人生的目标,而物质和肉身不过是灵魂的载体,维持基本的温饱足矣。我不认为所有的读者都能读懂拉里,理解拉里,甚至可能会有读者和艾略特那样对他不屑,(不过愿意读这本书的人,大多应该不是庸常之人吧),至少现实生活中持艾略特的观点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对拉里来说,了解这个世界,解开人生的意义这个疑惑的最佳方式是好好看看这个世界,所以当别人努力构建物质富足的大厦的时候,他行走于东方和西方,寻求人生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对构筑他的心理大厦极具意义的一些人,拉里

11、是用心灵和这个世界交流的人。“他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地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关于拉里另外一个被我关注并被触动的情节是拉里的婚恋。在拉里和伊丽莎白分手后,拉里唯一一次结婚的机会是和他青少年时的伙伴,那个曾经经常和他一起在树荫下读诗的索菲。拉里和索菲是在相隔十多年后偶遇的,届时的索菲,因为家庭遭遇变故失去了相亲相爱的丈夫和孩子,然后堕落到令人不齿的地步。拉里准备娶索菲的消息令伊丽莎白极为震惊和不安,她认定拉里是出于同情,想帮助索菲才要和她结

12、婚的,在极力反对无效后,伊丽莎白用计谋令已经有所改变的索菲故态复萌,索菲因此和拉里不辞而别。在小说的最后索菲被人勒死并裸露着身体抛入海中。在办完索菲的丧事后,拉里的眼神一改往日的平静淡然,带着凄惨的味道说:索菲是他唯一想要结婚的对象。索菲不算漂亮,尤其到了后来生活放荡粗俗,样貌衰老,和美丽优雅的伊丽莎白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拉里依旧凭借过去的记忆认为索菲“有可爱的灵魂,热情,超脱,慷慨。她的理想是崇高的”。对于拉里这样用灵魂行走在世间的人来说,遇到一个灵魂契合的人,哪怕她有不堪的外表,令人不齿的放荡生活,但她却能让寂寥寒冷的灵魂有所牵念并温暖起来。索菲死后,拉里真正与这个世界疏离了,他彻底放弃

13、了世俗的生活方式,派送完自己的财产后,模仿印度的托钵僧,边游历边干活,仅维持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小说对人物个性的描画笔墨饱满,颇具独特性,立意高远,名副其实的佳作。2023刀锋读后感3(2271字)出于某种目的,今天花时间读了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刀锋。毛姆先生的其他著作,如月亮与六便士等还没有机会拜读,或者以前读过却不记得了。读书是能启迪智慧的,我认为人的一生所有经历都不会浪费,所有读过的书都不会白读。就好像我们的意识中有一个只能进不能出的宝箱,它贪婪地吞噬着你所有的阅历,而一本好的读物、或者一句话、又或者一个人或其他,就是这个宝箱的钥匙。能配上这把钥匙的人是幸运的,而幸运地拿到自己钥匙的人无

14、疑会迎来一场蜕变。刀锋这本书是有资格成为钥匙的,但不幸的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太够,没能得到那场灵魂上的升华。不过也有些小小的感受,在这里记录下来。刀锋这本小说中有七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以主角拉里为核心和其他六位形成鲜明的对比: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自我救赎与自我毁灭;纯粹与狡猾上半部从艾略特引入拉里与伊莎贝尔的婚约,再引入各阶层价值观的对撞,还有不同地区之间的鄙视链。联想到故事的背景是一战以后二战以前,我们都知道那是个很残酷的时代,同时也是各行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切事物都在以目不暇接的速度发生着改变,可能稍稍愣神的功夫就看不懂身边的一切了。尽管对比过去我们会惊恐地发现很多事情都从未改变,但我很庆

15、幸自己未生在那个时期,同时也能想象到物质快速发展所必然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所以故事的主人公拉里在经过一系列事情后踏上了自我解脱的道路。小说的名字“刀锋”和印度哲学著作奥义书有关,拉里也是在婆罗门教哲学的启迪下实现了自我解脱,“刀锋”其实可以解释为“越过刀锋”,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少数民族兄弟那“上刀山下火海”的成年礼。我一向不喜欢宗教,尤其是故事中有很多神秘主义色彩,更让我对这本小说的感受多了很多不必要的抵触。不过在极力排除掉个人主观色彩后,小说中对人生的意义,对上帝的意义,对存在的意义一切都让人感触良多。读最后几章的时候,也许是我当时比较饿了,也许是太过烧脑了,总之有些头昏脑胀。我不喜欢讲述故事的情节,一来是有剧透的嫌疑,另一方面也确实记不住。只说些个人感受好了:在刨除一切超凡神秘因素以后,婆罗门教通过对善恶有报,人生轮回的解读以试图达到解脱的目的,这却让我想起印度那个神奇国度的另一教派:佛教,的理念来。看过西游记的我们都知道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两个区别,不过对于我这样的佛学研究者来说实在不必去给这两类找个更合适的名字,而不是用大小这样有明显褒贬意味的词。所谓“乘”是梵文yana(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载人由此达彼岸;我境界不够资格去评论“大乘”,单说“小乘”是指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这已经是值得人一生去探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