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261578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

2、、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

3、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做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

4、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我国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必然成为发

5、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贴牌生产方式来实现。这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增长方式的机制。因此,单纯就转变增长方式做文章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了,产业结构优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

6、现实指导意义更大。 第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所以,用“经济发展方式”替代“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内容。 二、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

8、的重要方针。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1979年至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即使近几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91.9%。而且,我国今后仍然能够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

9、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年的21.7%,增加到20*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年的63.8%,降到20*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20*年世界发展指标,20*年至20*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

10、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的2.4%。但问题是,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年以来一路攀升,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